通文化翹翹,識生活嘵嘵!

「何必。館」是香港表演藝術創作人何應豐以多媒體藝術應用於文化教育及交流上累積的經驗而成立的文化藝行工作室,故又名為“何應豐文化藝行工作室”。是次行館,嘗試建築寬廣的文化空間和領域,既延伸舞台藝術至文化閱讀和研究,從中引發多元的藝術行動:除一直堅持的以藝術拓展教育工作外,亦以電影、錄像、文字、視藝及網站平台進行文化創造的公共活動,以藝行作業。工作範疇及提供的文化交流和相關服務分為:文化策劃、藝術顧問、教育作坊、視藝媒體、實驗電影、舞台創作、演藝探索、場景設計、文化觀色。焦點項目將分為三部份:(一)以劇場/藝術作為批判性教學(critical pedagogy)、文化醒覺(cultural awakening)及自強(self-empowerment)的橋渡,增進獨立思考及社群意識的持續學習,給演藝及教育工作者、社工、家長及青少年策劃及提供創意學習的「藝行工作坊」及持續培育平台;(二)以文化網站作交流平台,一方面借多元文化視點,開拓應用表演藝術及視聽藝術(applied performing arts & applied visual arts)於教育及文化發展的領域;另一方面承網絡文化的蓬勃,給對文化藝術有關及有興趣人仕,提供較立體視野,重新發掘「劇場」作為文化解剖場域的可能;(三)以中國戲曲藝術及東方美學作為研究焦點,探索以之應用於當代表演藝術及文化發展的新可能。


二零二零/二二年活動概略

全力進行《如花。如水。如母》藝術行動研究及呈現計劃,聚焦探討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計劃將為期15個月,最後於二零二一年十二月推出藝行生活館及出版《一百個香母親故事》,分享母親「繪。話」作坊的紀錄。
同時,以錄像《那天如是走上的一段路》追蹤香港青年故事,延伸散步的足跡,是一系列和青年人聊天記錄。

二零一九/二零年活動概略

《散。步》以「散步」遊訪香港不同區域,運用即時攝影紀錄2019後香港,最後剪輯成「錄像紀事系列」。
策劃《如花。如水。如母》藝術行動研究及呈現計劃,聚焦探討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計劃將為期15個月。
2020年替台灣烏犬劇團新作《麻嗨猴》當藝術顧問。

二零一八/一九年活動概略

表演藝術文化研究計劃《觀。聲。陣 — 參與式劇場在地研究計劃》進入火熱探索期。
九月開始持續替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舉辦「職業特工」作坊,以另類空間打開「尋夢工作」的基礎建築。
二零一八年四月至十月協助台灣梵體劇劇場藝術總監吳文翠的新創作《我歌我茶》。
同時給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兩個創作擔任顧問工作。

二零一七/一八年活動概略

二零一八年二月一日至十一日將會邀請台灣梵體劇劇場藝術總監吳文翠、新約舞流藝術總監周佩韻、台灣著名擊鼓藝術家黃子翎、香港舞者楊怡孜、老拍檔梵谷、音樂家龔志成、設計師王健偉、燈光設計黃宇恒合作的《最後一次西遊:走在曼陀羅的邊沿上》,由李海燕監製。演出地點葵青黑盒劇場。
再度與文化工作者及策展人李海燕聯合策劃表演藝術文化研究計劃《觀。聲。陣 — 參與式劇場在地研究計劃》,為期兩年,計劃將於流白藝術空間舉行。由二零一七年十二月開始。
十一月創作表演裝置《凝。燒》,取材自何應豐英語文本”Still Burning”。
十月替台灣梵體劇場在台北舉行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演出《我歌我城。河布茶》作藝術顧問和燈光設計。
八月舉辦表演藝術文化研究工作坊《展演中的身體》。
六月與台灣烏犬劇團設計《二路埋伏》及給整體創作團隊作藝術顧問。
四月和青年設計蘇善誼合作替多空間舞蹈團設計《房間1房間2房間n》作舞台設計。
二月/三月替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通識學會分別舉辦"我是我的建築師"、"我的身體版圖"及"我和藝術做朋友"等工作坊

二零一六年活動概略
一月至八月,繼續走進「流白之間」合作駐場藝術家計劃。與文化工作者及策展人李海燕聯合策劃一年名為《身體步道上的文化展演》文化研究計劃,匯集香港、台灣及韓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本地學者及文化工作者作為期一年的「行動研究」工作。
八月替香港舞蹈團創作短篇舞蹈劇場《假語村內一塊石頭》(《紅樓。夢三闋》其中一段)。
五月至十一月發展錄像創作《凝燒》,邀請了行為藝術家黎振寧及舞者綠美參加演出。
十二月替台灣鼓人黃子翎設計《鼓子回家》,探索鼓人流浪尋找古譜的故事。

二零一五年活動概略
一月到六月,與台北新晉劇團烏犬劇團(2013台北牯嶺街小劇場年度創作大獎得主)合作,協助發展其新作《我要乖乖活著》,提供編、導、演及設計培訓和舞台統合美學的概念。
年中將發展《空凳上的書簡3:吸呼之間》,是繼台灣版及香港版後,回到更簡約的即興表演框架,對哈維爾的《獄中書:給奧爾嘉的信》延伸探索至書寫以外及本質的每日生命的身體抒寫,思考自由在呼吸之間的重整和建築。
二零一五年八月至十二月走進「流白之間」合作駐場藝術家計劃。與文化工作者及策展人李海燕聯合策劃一年名為《身體步道上的文化展演》文化研究計劃,匯集香港、台灣及韓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本地學者及文化工作者作為期一年的「行動研究」工作。
二零一六年一月將推出原創作品,由新晉導演黃宇恒創作,何應豐撰寫文本,吳偉碩重點演出《摄魄》(前名《影。武者》)。將於2016年1月21日至31日在前進進劇場正式首演。


HO BIT GOON is a hoyingfung cultural hub founded in April 2011.In the past ten years, Hoyingfung had launched a series of arts-in-education program for bettering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performance among youth, teachers, social workers and parents, all named under the umbrella of Drumming Voices Creative Workshop, with affiliating projects like Remapping Hong Kong 1 & II community arts program. The programs had gained tremendous support from sectors, including : Leisure &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The Cultural Ambassador Scheme, LCSD- International Arts Carnival, LCSD- The Boys and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Lei Tung & Tai Kok Tsui Integrated Services for Young People-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KSYCIA- Wong Tai Shan Memorial College- Oxfam (Hong Kong)- The Society of Rehabilitation and Crime Prevention, Hong Kong.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arts for self/social empowerment and self/social mobility, HO BIT GOON would be such kind of place to invite innovative ideas for educational and social arts projects, lectures, symposium, and, most of all, experimental workshops on self-empowerment.

Objectives:

  • To hold regular innovative workshops on self-empowerment for young people, teachers, social workers and parents;
  • To work as creative laboratory for artists of all disciplines to re-establish alternative vision on art of performances and artistic form of expression
  • To work as research centre for alternative use of Chinese aesthetics adopted by Chinese Opera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and culture building;
  • To provide alternative paths for cultural exchange on arts, performances, social ethics and individual storyt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