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館」主辦
《如花。如水。如母》
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
[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
宗旨
1。給當代不同界別的香港青年藝術家提供15個月可深化「行動研究」的文化階梯;
2。以專題研究方案,提供不同藝術觀照的切面,立體審視藝術作為文化渡橋的角色;
3。以「回到社區」為藝行起點,透過「香港母親」作為焦點研究對象,一方面打開社會文化論述的另類切面,另一方面直接以藝行關注和介入值得持續建築的文化內部和社會現象;
4。打開以「身體文化」、「地緣文化」和「生命本體」作為三重以藝行出發重整閱讀文化、研究文化和拓展文化的其中出口;
5。給藝術家和民間兩者相互直接介入、建築對話的文化空間,改變長期累積在「消費藝術」的「觀/演」文化脈搏;
6。重新設計及定義「藝術受眾」在生活和藝術參與過程中的位置和角色。
7。打開藝術上「實踐」和「硏究」間可互助互補的內部。
意念
以「母」、「水」、「花」作題,意味回到生命母體作為觀照和行動研究的三重核心精神,開展不一樣的文化和藝行脈搏,關注當代社會在極速移動的文化下,重拾應有的、較立體的人文精神和藝術素養。
「母」、「水」、「花」,讓我們看到「土地」上同時存在的靈感和本性。
「母」、「水」、「花」,是「土地」的合成,是培育萬物的「起跑道」!我們很少對香港的藝術土壤如此尋根究柢。其中養分,如耕如作,需要藉行動「挖泥推土」,需要「灌溉施肥」,需要「播種培苗」,才能有所收成。
培育藝術家也一樣,需要回到自身生活和生命的本源(「母」體),審思其內部的構成(「水」體),如何深切影響著接上文化的洗禮(「花」的啟悟)。藝行研究的核心,必須對應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殊「水色/土氣」,按條件重新整理再次「插秧」前「苗種」的質地,決定「灌溉」的方法和「施肥」的力度!
藝行研究作坊及內容
1。以母親的口述故事和同步繪畫的圖像作重構「母親世界」的聚焦閲讀。
五位母親作一小組(共20組),讓每位母親分別以四次不同焦點的「繪。話」經驗,相互理解身處當代香港的特殊體驗。四個點分別是:
一、身體的印記;
二、成長的住處;
三、我的家庭樹;
四、昨天身體和今日身體的可能對話。
每位藝術家以十位母親的分享為研究起點的軸心,進行觀察、叩問和探索。
2。以「水/土」、「水/耕」、「水/療」、「水和科學」、「水墨詩畫」、「水/煮」和「水/動」多個切面,進行不同的「水」的藝行思考。藝術家透過行動,研究身體和水的種種相關想像,重建身體在社會以外的重塑空間。
邀請多位「水行者」分別進駐行動研究工作室,和十位不同界別的青年藝術家一起參與研習和建築對話。同時邀請學者和社會工作者延伸兩個公眾講座和三個公開母親作坊,分別以「水的文化」、「水的科學」和「水的習作」作題,給參與計劃的100名母親及大眾提供生活中「水」的「想像力量」。
3。十位青年藝術家分成五小組,五名母親舞蹈員會各自和另一媒體藝術家配對,按二人成員自訂的「聯合研究題目」,進行個別研究、對話和實驗。
這是研究員以「挖泥推土」的行動,細味身處文化和「母體」想像。
研究題目必須承接上述的母親經驗和「水」與「土」的練習啟發,回到自身,細看內置的力氣和可開拓的生命泉源,以藝術行動探構可延伸的思考和呈現。
4。以「生活藝行館」作為最後階段研究的「藝行實驗室」,綻放五回「開花行動」。
以100名母親的聲音和畫面作為「生活館」的基本展覽,以35天的開放日,按不同青年藝術家組合的設計,每星期一個焦點轉移行動,邀請參與的母親及公眾進行最後一次「分享」和「同步藝行」。
藝行研究計劃藝術工作者:
Cally Yip (舞蹈創作人/母親)、Wong Sze Ling(舞蹈創作人/母親/待定)、Elaine Kwok (舞蹈創作人/母親)、Carol Wong(舞蹈創作人/母親)、謝茵(舞蹈創作人/母親)、黎振寧(行為藝術工作者/視覺藝術)、朱曉芳(音樂創作人/作曲家)、趙鷺燕(戲劇創作人)、袁曉嵐(戲劇創作人)、謝熹朗(電影創作人)。
參與實踐計劃藝術工作者:
翁志武(創意紀錄電影)、Allan Au & William Wong(全方位數碼互動裝置)、黃穎華及汪佳樺(創意藝術網站)
策展人:何應豐
計劃經理:林奕玲
藝行研究計劃顧問:黎明博士(文化研究)、林燕(藝行硏究)
水作坊導師:蔡海鷹(水墨詩畫)、林晏甄(水/土)、陳一云(水和科學)、陳美霞(水/煮)、Molly Wong(水/療)、林海花(水/耕)
故事轉錄 / 出版統籌:依奧
計劃推廣與招募:關麗盈
項目統籌:張竹筠
*《如花。如水。如母 : 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項目資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