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期的「繪。話」作坊,十三位母親的故事,如同遊歷了超過大半世紀的麈世幾回,也不是一下子可輕易消化的事。聆聽著的、感受到的文化歴史,亦近亦遠,要淨化的迷思、記憶、情感、道德、倫理、鄉愁、家變、志氣、夢想、人情、世態等等,究竟又可真是「簡單化」的「生涯規劃」,便能道出箇中體驗和價值導向?在強大物化、資產化、指標化、數據化和管理化的風潮下,生活中的選擇和抉擇之間,迴看記憶的形骸,猶如奇幻莫測的鬼魅,施出似熟悉卻又每每意想不到的爪牙,移動著行觀生命的方位,在乎你我站立的位置,加上如何移動思考的角度,默默闡釋出很不一樣的人文構圖!


身體,在長期被市場經濟主導的物化浸淫底下,其中印記,對不少母親來說,愈來愈覺得疏遠而不著跡!究竟是文化習性上存在的禁忌,自我一再審查著、盤點著「身體面相」的「人間窺情」,按年歲、身份和功能各自就位?還是成長中生活的累贅,道德的、倫理的、責任的、階級的、性別的等等枷鎖、冀盼和有限想像,把種種本來犀利的觸覺壓住了?或是,生活的沉積,一再把身體磨成概念粉末,又匆匆繼續上路?身體,一再成為「肢離破碎」片拾,莫名的成為了長期被人家眼光審視的「活貨」!靈魂和肉身,一不小心,或是太在意血緣關係的界面而忘記好好善待之間的可能對話!
兒時的記憶,畢竟猶似在體內長期撫慰著一個不願長大的稚童,卻沒想過兒女的現身,默默耕耘著一塊不再尋常的土地,給過去添加了重重的折射,各自看到一個又一個和自己學習相處著的身影,它們畢竟可從何說起?在選擇重整那一片天空,已是一種不尋常的召喚,拿著的筆,頓變成鑰匙,見到的,究竟又是怎樣密封的房間,填滿著的又是可如何描述的模糊印象?
細看不同母親的家庭樹,面對半個世紀前後的社會變遷,幾多家庭因種種離散聚合,有被拉闊的,也有因不同原委被收窄的、破壞的,其間自行修復、開展或「被修葺」的「樹根」和「樹苗」,究竟多深多厚和多活躍?目睹一代又一代人,其散落處,又是幾多足印和承載的文化重量?由昔日動盪和貧困的生存環境,走到只求物質進步的「穩定繁榮」,卻丟掉了多少精神文明,其中的人文思潮國度,又如何影響著新生代的意識型態?母親作為家庭橋樑,究竟如何借樹幹作渡,怎樣牽引枝和葉作延伸骨架,按照當下條件,抓住抵擋風雨的學問,實在又是另一重重值得硏究的課題?
母親故事中可研究的課題,實在太多了。宏觀去看,似一一回到硏究員初起的提問,究竟世代交替成長之間,看似瑣碎的生活事件,為何屢次出現在口邊或腦海暗角,當中牽涉的文化系統,又是怎樣的「人間光景」?
當上母親,畢竟是從來沒有前設經驗下便發生的事!日復日,年復年,累積成的「某些生活」分量,把生活管道拉入以為懂得的勢頭,卻又被不知名的文化或道德概念,拉入連串衝突的脈搏,整合著難以釋懷的疑慮!誰在怪責自己母親的同時,自己又成為了兒女的母親,一系列沒完沒了的,或是未及梳理的人生功課,在「繪。話」旅途上,逐一展現眼前……
究竟,
母親故事中引述的「語言系統」,
為什麼重複出現著許多「感恩」和「記不起」的聲音之間?
母親對自己孩童時代的印象和記憶處理,
為什麼各自有選擇的「角落」,鎖定了「紀錄」的方式?
母親(沒有)談身體,或匆匆跳過身體,
為什麼一再被成長中生活的態度安頓了「遺忘的路徑」?
母親對自己母親的情結,
為什麼如同一個又一個教人難以打開的「天窗」,裡外的世界究是何物何從?
母親和子女建立關係的方式,
為什麼每每在一二「玩具」的處理方法下,種出「奇花」和「異草」?
母親和丈夫的特殊關係如何演變,
為什麼又默默被拉入黑洞,避開了可探究的話題根源?
在職母親和全職母親間對生活價值的不同取態,
為什麼各自表述的背後,重疊著沉甸甸「被社會教化」的「魅影」?
文化習染和性別價值的相關性,
為什麼成為了許多母親的莫名重擔,聲音的強弱折射出模糊的亮度?
文化意識的成形和母親生活方式的選擇,
為什麼在成長空間滲透著的顏色,影響著此間和兒女相處的溫度?
母親的上代體驗和自身的有限理解,
為什麼影響著每天教育子女的行為和態度,卻輕易又忘記去愛惜自己?
母親執著的筆杆和版圖規劃,
為什麼移動的方位,勾畫出的圖象猶似是碰觸心結的鑰匙?
母親的「呼吸」、「抽泣」、「語氣」、「眼神」和口罩下無法完全掩飾的觸動,為什麼屢屢迴轉在某人某境某事之間,究竟沒放過了什麼?
母親的功課,畢竟是輕易被閒置的龐大文化事件!在理所當然的「天職」下,作為一個人的起碼關注,一再又給「身份」盜去本然的脈衝,究竟應如何把靈軀安頓?
三星期,五組研究員也先後碰上了不同的母親,按她們的「繪。話」,作出各自的「藝行分享」,十分可貴!能把片點體驗昇華,也是藝行背後最有靈氣的瞬間:因為每次作坊,只有一位觀眾,她深心連結著一舉一動,沒有躲在黑暗中……相信,藝行研究員往後如何和參與作坊的母親延伸連結,透過不同藝行,送出的每一封「信件」,會成為研究中關鍵的建築!
IT裝置創作的William和Allan,輪流在屏風後面聆聽的世界,他們可能見到好不一樣的「母親世界」!與其想像應充滿多少個01、10的面相,當中恐怕是重新的想像,箇中細微處,每在提問間感受到另一種「觀聽」的質地:原來聲音的流動和筆力,默默相連,或是在角力,把心坎裏的茶杯取出,爭議它存在的應有位置……
以電影紀錄中的阿武和阿珊,在鏡頭下,究竟看到的又是怎樣的另一個世界?行觀的藝術,真的充滿奇想,乍看他們一二選取的角度,或許是另一扣問的方式:潛入表像底層,微觀光影下撫觸生命的脈動!不知母親的筆尖和身體的抖動,在柔靜的蘭花眼下,構出怎樣的情景?窗外世界依然,誰在意一位母親願意偷空的給自己三小時,檢拾生命中有過的點點滴滴?
真的不敢想像網站創意作人peter和wongwong的思緒如何在動,他們的”網路”如何滙合母親的圖象連線,如同打開一個個文化視窗,等待大家給母親寫信!他們節譯出的符號背後,是怎樣的文化邀請,讓我們遠離社交媒體的脈搏,回到深刻而簡靜的延伸思考:母親的故事,引發出的問號,又是怎樣的另一回香港文化之旅?
在剪接作坊紀錄過程中,想及正在埋首詮譯故事成文字的依奧,應是十分頭痛的事。突然,又看到:究竟可如何把母親斷續的情感畫音,以文本表述給讀者,恐怕又是另一翻文化詮譯的工夫!其中挑戰,又不能不回到母親「繪。話」的現場,檢拾她們每一位如何在同一框架下,細味各自如何按自身條件和情理,走出好不一樣的天地!
一切背後,Elaine, Gloria 和 Agnes的三人先鋒行動經理部隊,在忙於砌出一個可平均人脈的母親文化版圖下,細聽故事,儘管來自何方,拉開空間,很多故事默默和這城市歷史人情扣連出無法類算的局面!統計出的情理,接觸細節之後,又拉出下一回連串策略性的提問:如何教公眾理解我們行動背後,可組織出怎樣的人文思考?如何延伸連結母親作坊前後的經驗,跳過消費者的想像,回到一種學習兼容和重建連結的民間網路?
一切,假如回到相信「花」、「水」、「母」的元念,才能重拾這城市應有的人文活力,開展應有的人文想像……
何應豐/二零二零年十月廿五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