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30]
大年初一
祝願大家馬年如意 神釆飛舞
自上次給大家電郵 算起來似是”久遠”的事
時間的概念特別弔詭
在乎意識放在哪兒 時空面相隨之變化
學年分別於月初及下旬先後開始
學生總考驗着我此時此間的心思
四個名稱不一樣的學科
於我都離不開梳理生命種種
真實認識和啟蒙
其中”秩序”是一種恆常與世界交往的運動
任何自我作為自律主體的建築
都是一種學習解(構)釋(放)的文化境遇
今年碰上兩個創作都與”廢墟”和”再生”這議題有關
(包括六月替編舞家黎海寧設計六月舞台)
似是巧合
但又似乎是何許合理
當今日周遭給”詞”與”物”推陳成一種市場範式
一切傳統內涵很快被歸納成”文化現象”
箇中實質的身體經驗
又理應從何審理
藝術和生活從來是一種相通的實踐運動
眾生勞動
每充斥著無常和曖昧
給存在勾畫出種種懸念
窮一生學習共存和冀求一朝放下
“鄉”情
委實可能是另一種瘋癲的意執
當理性不一定完全在場的時候
如何成”詩”成”曲”
又豈可能妄想由理念控制其精神場域
啟蒙是人間美麗願景
當你我回到與自己最隱蔽的內心深處交流
又一再喚醒遠古沈睡的聲音
其”鄉”混沌…
難道
又一再將”內涵”歸納成數據
像我上星期碰上的一位醫生
沒真正望上我一眼
“我”只是電腦熒幕上被填寫的”物理指數”
按規格化的”健康範式”
如是填充上一堆又堆生化數位
什麼”結論”
都是借來的流行論症指標
將五十多年的勞動和生態
套入了一套簡單化的式樣
方便管核…
生命種子
淪為一系列技術性表述
詩人的維度
彷彿在母體缺席現場
無情地被歸納成可訂定價目的商用技倆
神律和倫理
在”更美好、更具發展潛力”的口號下
給人家(都自稱是”專家”)”全權處理”去了…
假如五千年後重訪這”地球村”
一個理應淪為廢墟的地方
其”鼓聲”可真猶在?
“文明”
可不老是”胡同裡自轉”
其”遺產”還可剩下什麼?
在這日子支吾似大煞風景
但又正是這樣的一天
更會濃重其事
參詳”鄉譜”種種行為
其景何從?
當中沈厚的文化註腳
又可如何復再推土翻泥
“調和”尋找或回到主體的”考古動作”
審思各方因由
從”公共”回歸個體可指涉的”自然宇宙”?
今日看見的
可有一個方法
一個態度
一道橋樑
一串閃念
和
誠信
重新去
(在它幾近僵化或消失前)
翻開這看似熟悉的一個世界?
但願”吾鄉”在望…
應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