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吾鄉。種籽》再出發二
日前承台灣差事劇團藝術總監鍾喬的邀請,同到宜蘭一轉,走訪了三個地方:一是宜蘭縣定古蹟二結穀倉、二是二結王公廟、三是早已成廢墟的中興造紙廠。驟似匆匆行程,卻打開連串文化思潮,把我重新拉開台港兩地面向文化的力氣和態度,思考如何延續「實驗香港」的書寫……
首先從二結穀倉說起,它是日治時期的重要稻穀轉運站,既承擔收購蘭陽溪南岸農業區的農作物,亦承辦將之轉運到台北以至日本及南洋各地的業務。一切似是七十多年前二次大戰期間的事,今日它成為縣定古蹟,改建成「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那日雖未能細看箇中乾坤,只在休憩間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林秋芳女士共進了一次「便檔午飯」,藉她與鍾喬和二結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奠鴻先生等對話點滴,感受一下充滿鄉土情誼的「台式文化交流」。我不感想像這情境會在香港出現!在一個缺乏擁抱地緣情感的「文化發展規劃」,一個從來沒自主判斷能力的政體,香港政府如何會珍惜民間生活出處?今日所謂的新界東北發展藍圖,官商如何看待「原地鄉土」,似乎一再落入「一體政商化」的權術規模。在嚴重欠缺重視原鄉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功利主義早滲入鄉事發展,又一次「鄉土淪陷」似是難免事!
書寫「實驗香港」,或許必須擁抱像「空城計劃」EmptySCape和陳曙䂀的天邊外劇團等文化團隊在新界東北坪輋村校開闢「民間藝行」的種子,藉「鄉土地緣」重整萎靡不振、四分五裂的城市筋脈。正如大量被棄置的香港村校,陷入連鎖官鄉紳僚間權限利益的爭議,少有成功改變用途,延伸其可開展的文化角色。要重整「實驗香港」的文化步調,必須探討箇中因由,把持續糾纏不清的「有限歷史感」與有關丁權承繼的「權宜利益」切實處理,才可能將文化資源有效再生和共享。
午飯前,二結文化基金會的林先生,一位在二結道地成長的鄉里,先後介紹了大二結紙文化館和王公廟。前者展示二結紙廠在日據時期與社區息息相關的民營造紙業和生態,從造紙到紙藝創作,不但體現著林先生的個人歷史和家庭記憶,更反映縣鎮市間延續特殊文化的力氣,更以「玩紙工坊」給新生代體驗其中曾植栽過的社區文化內涵;

後者可追溯至乾隆年代一次大陸漳州鄉民渡台移居的故事,把祖先供奉的王公也請了過來,原名「鎮安宮」,1997年間因發展社區而起動「千人移廟」盛事,舊廟成為今日「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它是蘭陽溪畔開拓史中重要的文物記憶。

前後文化鄉情的撞擊,對我這個來自香港的城市人來說,確實是多番滋味在心頭。目睹林先生投入的介紹與他自己家庭故事緊密相連的造紙閱歷和經驗,正反映城鎮發展過程中如何實在與居民經驗共進退的重要。難怪今日香港政府如此缺乏與市民對話的空間,內裡委實欠奉這種與人民歷史呼應的能力和願望!
誠然,如宜蘭二結此間仍存有的民間記憶,在全球市場化經濟邏輯的巨大衝擊下,能否持續存在依然有不少變數!再者,昔日曾是日本二戰時期「神風突擊隊」的其中重要跳板,宜蘭的記憶總教人有複雜想像,從「西班牙人誤闖」以至「中國人入侵」的歷史足跡,如何看待這龐大日治時期建築的物業,是一次十分有意義的「文化探索」!

當宜蘭政府文化部希望將廢置良久的中興造紙廠打造成另一個時下流行論述的「文創區」,像台北松山文創區和華山文創區絕對「商業包裝」的「文創例證」,實教人憂慮它會否被引入同樣步調的「發展藍圖」,以「按例規劃」的行政手段,把社區及藝術文化交融為借口,以什麼「體現立體整合文化發展」的「良好願景」,變成純粹文化宣傳技倆,而民間社區核心價值,早脫離社區記憶與發展共進共生的文化思考!一不小心,難免又一再落入「假設民間」的行政幻想裡,再一次複製另一個像台北文創規劃的「商業板塊」而已!
我想,「實驗宜蘭」的脈搏應及早啟動,否則會如「實驗香港」般困難!談「實驗」,不但是試圖跨越「大經濟論述」或「大資本主義論述」的剝削精神,更必須在當權者築成任何「規劃藍圖」之前,以民間自主自發的「藝術行動」,起動民力民意,創造築建「自信社區」的「獨立全人行動」,才有機會突破既定的政商規律,成就更新和共享社會新舊文化資源的可能……
此間,談「實驗香港」隨時可能會被人家扣帽子,說我不「愛港」!當拆去「舞台上的(不)完全書寫」的大前提,如此題目,或許終究逃不出「愛港人士」談「愛」的「技術綱領」,把藝行看成「反動行為」!這次短暫的「宜蘭經驗」,猶如一名異鄉人,借人家地理版圖,冀盼從中尋找「香港經驗」的可能出路 ﹣一道官方主旋律以外的「民間出口」!
地,每因被佔據繼而植入規劃的「地帶想像」(territorial imagination)。如香港,如宜蘭,在被命名之前後,其「地區文化軌跡」,又理應如何回歸到人和地共生的本源?在尋覓《吾鄉。種籽》的路徑中,想到談地談根背後,正好像進入一棵樹存活著的立體世界,以「心」覓「相」,觀其存在(以及被砍伐背後)的大道!人,其「根」何起何向?一旦「開花結果」,難道非以市場論證不成?
在《吾鄉。種籽》,我如是聯想:
「古早以前,很多族群都明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我們現在呢?想想。現在到什麼地方,似乎都在吃同一模樣的東西!我們靠的又是什麼?古早以前,布衣族、苗族、瑤族、水族和阿美族等民族,他們都祭樹,我們都把人家看成『少數民族』,更看不起人家最根本保護自然的觀念。今天,在城市裡,可繼續生存的樹都是裝飾市場用的……這裡,這棵樹,不知還可活多久,也許,五百年後,它還在,只是可以跟上它的人,還有幾多……」
「實驗香港」和「實驗宜蘭」的書寫想像背後,也許歸根必須跨越地域界限,回到在地種「情」的「青」、「心」,思考此間「人類文明」的底蘊和盲點……
想……
一顆心
卻不知已種在何處!
望著……
一棵樹
它可比你和我還懂生命是什麼……
想
心已跳上過億萬年……
望著
一棵比你和我還活得更老的樹
它
也許正在笑 –
儘管你們把我連根拔起過幾千回
四方大力神似乎還在我這邊
給它拉回五色彩雲
給它散落天花……
儘管你們把我兄弟姊妹折枝賣技
弄得風火滿城紅紫紛紛
幸好五色神光
又給它頂住了命根兒……
儘管有過幾多番儘管
天地神兵
總找著它身上年輪
生生作報
讓它春深又再翻騰……
焉知兩岸花
誰真誰假?
京華夢幻
也許只是豺狼叫囂
像麥克白中移動的樹林
妄想把它燒燬成灰燼……
只是
它在一百九十萬七千多歲之年
已隨盤古開山闢石
為你們歷代祖先指點迷津……
只是
你們
想了又想
卻沒認真把它望上
八萬四千閻浮界
哪裡
鴨綠幽州
是它祖先行路之地……
今夜
你們把它老祖宗也叫醒
卻獨缺那本涅槃經文……
昨天!今天!明天!
從來
是它的今天!
儘管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它……
縱使曾鋪陳萬里山川
昔日畫卷千秋
今夕獨欠其芳蹤
太岳陵坡
僅存根脈
都給人亂砍亂伐
但真願依然
在 在……
我
依然
在 在……
回到生命本身,「實」而「驗」之,究應如何閱讀其中的「香港性」或「宜蘭性」?
那天,在宜蘭碰上介紹修整中興造紙廠遺址一位名叫聖熒的朋友,在炎熱天氣下,一邊流著汗,一邊苦口婆心的冀盼:我們要一起活化這地方!我望著周邊的「頹垣敗瓦」,想像昔日和即至將來間可能的「人文風景」,心裡味道,難免混沌一片!乘公車回台北路上,途經號稱「世界第五長」的雪山隧道,聞說把兩地旅途縮短兩小時,我的心脈,一再牽動起「全球化下的宜蘭市」的想像……
噶瑪蘭[1] (Kabalan),昔日平原上的人民,今天如何看插入心臟的汽車管道,或許是沒太多人會覺得是需要想像的課題!噶瑪蘭族的原住民,或許對此間叩應的「實驗」充滿懷疑……
啊唷!啊唷!啊唷!
你們又來了?
此間又發生了什麼事?
你們走了多遠?
一場又一場酸雨,
早把我嚇得魂走魄飛!
2014/09/15
[1] 宜蘭的原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