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物質豐盛的年代,所謂「精神文化」彷彿都成為「另類消費」的幌子,多少早墮入強化物慾「多元選擇」和「心理需求」的「管理邏輯體系」中?
今天身體的步道,到處充斥著消費文化染色體⋯⋯
吃的,穿的,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以至呼吸或感應著的,彷彿都可在「文化/品味工場」按市場經濟被收編定性!如是,我們每天接收的「生活印象」,畢竟可有因追求近似垂手可得的「方便」而付上沉重的身體代價?
解剖此間身體版圖,好像都成為「消費指南」和「體制邏輯」下,按市場和編制拆解出來的「慾望行動圖譜」!就連知識和教育,亦難逃被重新包裝,在一概被「分拆出售」的商管氛圍下,今日與表演藝術相關的眾生文化現象,似早被市場想像吞噬:各適其式的只務求「提供品牌玩味」,獨欠回到檢測「行動根本」,梳理其中「盲目拓展」下虛空的「文化表述」,「步道內涵」難免又一再被遺忘去了!
在香港已「持續發展」了三十年的表演藝術,呈現出的文化形態深值你我一再反思和重探,才可望真正踏實的跨向下一個三十年。假如,表演藝術的本質,是一種回應當下的「文化行動」,「文化藝行」的背後,究竟可植根於怎樣的信念和思考?
葡萄牙文學家荷西蕯拉馬戈(José Saramago)在《謊言的年代》(The Notebook)雜文筆記中曾如此建議:「在這世上生活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為他或她自己的人生,留下敘事記錄。」在處處充斥著虛無「擬像」(simulacre)的世代,我們每人唯有回到「母親身體」,追溯何如開展「人生圖譜」,思考生命的根源,藉它在生活上形構築建的「文化載體」,以延伸上代和新生代的生命價值和意向。
「流」「白」之間,意味在萬千生活意識流轉的過程中,如何重新白描其中所以,相信是個人以至群體重要的文化重整。由智能電話深入影響著今天的身體時間中回望,人如何在傳統和社會價值間檢視身體的文化步道,追蹤種種「精神病體」的文化形骸,是當下藝行者(不管以何種形式現身)不可能逃避的課題。由「初次上路」到「擁有經驗」,及至面對疾病和死亡的人生旅途上,身體如何經歷上不一樣的生命叩問,是任何「文化展演」中必然(亦必需)學習的。當中,我們也必須揭開心障,重新擁抱「跨世代的對話」,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的文化流轉中,身體,從不說謊!藝術行動,是研修表裡合一的文化論證,給你我映照出長久被遺棄了的可能內涵,冥想其中!
一切,理應由民間自發,重拾編構文化的主動空間,給身體開闢不一樣的文化步道!
感謝是次計劃的一眾同行者/參與者(包括來自台灣及韓國的朋友)、觀察員和研究員,以不同崗位視界,切入相關議題,把藝術放回行動探索的框架,分享途中心得,延伸身體步道上此時此地此間可自主自覓的文化之旅!
何應豐
寫在二零一五年八月八日超級颱風蘇迪勒正面吹襲台灣的一天
有關計劃請瀏覽流白之間駐場藝術家及文化策展計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