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如水。如母》的母親「繪。話」作坊是源自2016年和創作人林燕及社工梁惠敏在「流白之間」策劃的「母親身體版圖工作坊」的延伸。那年,三十位母親的分享,仍記憶猶新⋯⋯
今天社會,不管是誰,能給自己靜一靜,借空間回顧自身經驗,藉某種行動,具體觀照內置的情感和體驗,是十分寶貴和難得的事情!一位在大學教書的朋友說,關於母親的文化探索,很不足夠,也很容易變成以「身分」決定了論述的危機,荒廢了她們作為延續社會生態的重要角色,身處在上下兩代間的特殊位置,透過交流,無論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結構,能打開可能重整的文化意志,是別具意義的事。
昔日三十位母親透過四個切面分享的故事,倘若仔細遊入她們的「畫」、「音」、「述說內容」和「身體語言」,猶如打開一個又一個「文化存庫」,引發很多可深入細味的當代人文景觀:身體的印記、成長的住處、家庭的奇妙結構,以及時間轉動間種種自身價值的蛻變。
誠然,不同學者會對母親的繪話紀錄應有很不一樣的閱讀層次。假如,眾母親只成為他者的「研究對象」,便實在太可惜了!
我堅持要每一位母親的聲音和繪畫的畫面逐一獨立呈現,是深信每一個人作為文化載體的特有內部,十分值得注意和重視!只要明白,當一位香港母親,作為一個人,願意靜下來借出三小時的空間,梳理個人和周邊人事物的時候,她的意志、直白、反思和重整繫於那刻那間紙和筆上面,像具體給自己投影在自主的行動中,理解自身的角色和角色裡外依存著的種種特殊經驗,是毫不簡單的「藝行」:一種理解花開背後世代慧能和生命泉源的修行!
她們的故事,猶如人類學家十分重視的「口述歷史」,處處蘊含著一個時代和地緣文化的不同色澤!藝行研究,亦在於回到生活中看似日常卻又可以是極不尋常的內在,貼身走近箇中情志,延伸可能長期被漠視的尋常生活底氣⋯⋯
「繪。話」作坊的四個切面:「我的身體印記」、「我的成長住處」、「我的家庭樹」、「我給昨日和今日的首度對話」,是給母親重訪和遊入自身意識和意志的藝行練習!每一個切面背後,涵蓋的範圍又每每是重重學問的根源,深值細緻的聆聽⋯⋯
藝,如一顆種植的心,給身心一次自由穿梭生活和生命裡外交通的機會!
繪,是重新給手、筆、紙回到孩童般的好奇,讓潛在的自由意志啟動,借一點一滴的痕跡拉開自己的生命版圖,看看如是走上過的路,或許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話,如舌頭在跳舞,可言可及的地方,畢竟是怎麼的故事藍圖?原來,説話,不一定只是表述!它是上天給自己整理思緒的重要橋渡,借一言一語,一呼一吸,具體的重新形塑生活中浮現過的大小經驗,給予它可重置和檢討的窗口⋯⋯
從來沒有不懂!只是,容許未知和已知再次對話,細看自己如何成就著世代間的一條橋!其中建築,是十分值得審視和欣賞的生命創造:人生百味,從來超越道德時空,給一個人回到存在的實體,構建每日可和未知同行的步道,大觀其向,微觀其麈,綜觀可以交通的「新世界」!
何應豐/二零二零年九月四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