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給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時代變遷中,媽媽如何藉著「五感」的體驗和經歷,去審視「新」「舊」差異的養育方法?」
已為人母的Carol,所訂下的問題,必然和自己切身經驗有關。愛舞蹈藝術的她,自然對於「五感」有特別強烈的感覺。似乎,她最關注的是「時代變遷」和「新」與「舊」間如何平衡去「養/育」子女!
身處正在強烈蛻變中的城市,可以想像母親的角色變得更比昔日尋常日子緊張。當「五感」似乎容易被每天社會資訊爆炸的環境淹沒下,理性思考似若即若離,難以駕馭!各自試圖抓住「合理解釋」的維度,又看似愈來愈荒誕!究竟作為母親,以至作為如此城市中的一個人,可以如何調適每日心性,讓兒女感到可重複安心的存在和學習感覺,似乎是很實在的問題。
誠然,誰會有即時的答案?在個體和群集間如何找出平衡,超越二元對立的單一想像,「五感教育」似乎是母親的召喚,回到生命根脈,唯感悟生活於行動當下,自有「社會規情」外可感悟的人文風景!
當社會的形構,又是另一番古遠的「文明演化過程」,在不同歷史、政治及地緣文化衍生出很不一樣棋局,一個母親又可如何面對眼下的「現實」,追尋可給子女立足的「理想地」?
吊詭的是:成長中的(社會)教育(包括舞蹈教育),多缺乏訓練五感的觸覺!母親和子女間因懷孕而種下的脈動的連結,本來是上佳的「五感基礎」,奈何,在社會化過程中,強烈的自我審查或長期以來習慣接受「社會鑑定」的念頭,一再把本然的力量削弱,就連「舞蹈界」都同時容易給框住在「被認可的技法」之中,好不留神又把五感的敏感性鎖住了!
藝行研究,正是藉著行動中的身體,打開尋常思考的方式,感悟慣性以外的學問。Carol先後紀錄的兩次即興行動,似乎在提醒我們:看清身體習性和可能重構問題在身體行動間或許剎時流走或乍現的琉璃光影,是需要第三隻眼睛的在場!
誰會想及,那奇妙的雨水,給第三次藝行增添了很不一樣的外圍條件,也給身體帶來一新慣性以外的觸感⋯⋯
原來,「新」與「舊」是同時存在於身體裡外,各自早被「養育」成性,時時刻刻的相互拉扯著,其界線又畢竟是如此模糊的⋯⋯
Carol行動中的「一條線」,意味著某種差異和分隔,猶豫兩邊的過程中,身體卻坦白的告訴行動中的行者:當中的「抉擇」是如何走出來的?或許,當一刻發現,這條「線」從來不只一條,它只是萬維網上其中和萬物交織著的一小部份而已,觀照的維度便好不一樣了!
身體本來存在的「新陳代謝」,其實是對「新」與「舊」概念上很好的提醒!「念頭」的建築,頓成為關鍵體,可有力挪移「養(性)育(德)」的奇妙力量!也是克服「問題」變作為「難題」看待的重要意識,將它演化成「好奇」的「恩物」,也是一種自強的「邀請」!
何應豐/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六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