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如花。如水。如母》這個項目的每一個階段似乎都有一個領悟;一開始是懷着新鮮感參與,畢竟一個牽涉這麼長時間和眾多參與人數的藝術項目,是很難得的機會。以往參與的藝術表現,大多是以自己的出發點為先,再伸延出去,但這次是由不同母親的故事作源點,再融合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用另一種方式說故事,是一個有趣的新嘗試。
項目的第一個階段是比較吃力的,要將100位母親的故事,如何完全消化後再製作出一個有趣互動的網站,是一大挑戰;最後決定以最簡單、直覺的方式呈現,網站中不會有顯易而見的脈絡,更多是靠直覺而選擇,希望瀏覽者每次進入網站時,都可以有種尋找的感覺,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故事,幸好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算不錯。
當我以為建設網站應該是我最大的參與部份時,卻發現原來參與生活館這個過程為我帶來更深切的體驗。為了製造生活館的裝置,重新再聽一次母親們的故事,又與第一次的感覺有所不同;製作網站時是全面的觀看母親故事,再聽時感覺更多是尋找一些共鳴,一些有趣的段落,混合着理性和感性來選出段落,希望能夠令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最多的感受。老實說, 聽了這麼多位母親的故事後,我已經把所有故事混合在一起,忘記了誰是誰的故事,但也因為這樣,最後呈現出來的感覺,似乎能更完整地顯示出母親這個宏觀的角色,而非單一一位母親的事情。
在最後階段,將每位參與的母親、研究員、藝術家們的作品連繫在一起的生活館,是超出我想像的空間。原來大家各自努力的結晶品,靠着母親這個主題連繫在一起時,呈現出來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原本各自分開製作的部份,放在一起竟然可以毫無違和感地一脈相連,也令我感受到與參與其中的各位緊緊相連的感覺。以往參與的視覺展覽,大部份在佈展完成後已感覺任務完成,但這次的生活館卻好戲仍然在後頭。
生活館對於我來說好像是一個孕育思考的胎盤,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回到生活館,除了欣賞和感受一下每一期研究員的作品外,也會帶不同的朋友到來參觀,朋友們的反應,令我有更深的體會。我發現生活館對於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會根據參觀者的經歷和背景,轉化成不同的感受:
好奇的朋友,對裝置背後是如何完成的技術更具興趣;
策展朋友,對展現女性故事的創新展覽方式表示欣賞;
平時性格開朗,常常嘻嘻哈哈的朋友,突然眼框一紅,露出我平時沒有見過的一面,而我也沒有多問原因,只是靜靜的陪着她觀看;
身為母親的朋友,參加館內工作坊不到10分鐘,就默默流淚,完結後她告訴我,似乎經歷了一場洗滌心靈的旅程;
朋友的學生,我以為她只會好奇地草草參觀一下,卻是朋友中停留最長時間的人;
我發現,生活館的重點也許並不在於研究員和藝術家們的作品呈現,而是透過這些一脈相連的作品營造出一個可以讓人安靜停留、思考的空間;雖然是看着別人的故事,但在這龐大故事的數據中,可以找到與自己相連的共鳴。除了直接觀察朋友們的反應,間接閱讀參觀者留下的信息、和側面觀察他們的反應,也令我從中思考了更多我之前沒有發現的細微之處,所以每一次回到生活館,總會有嶄新的感受。
我知道大部份人在生活館中都會感受到一點傷痛、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沉重感,但另一樣讓我覺得有趣味的是我家人們的反應,其實他們的反應是我預期中的,大無畏的哥哥與幽默的父親以及令我最好奇的母親的反應,都沒有反轉我對他們的印象,大家都是輕輕鬆鬆看完,生活館只是大家某一天家庭聚會時的一個娛樂節目,我們是在一片笑聲中結束了這次參觀。很多人在生活館中感受到的沉重感,我的家人似乎完全免疫,這也再次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幸福,家人之間緊緊的連繫,和睦的生活和簡單的思考模式,是我最大的財產。這也令我想到之前曾經參與過的另一個關於憂鬱症的展覽,那時大家都透過作品心切體會到憂鬱症的情緒和內心的掙扎時,某位特別開朗的朋友對作品的見解是完全反轉的滑稽和好笑,這也正正反映了那位朋友的無憂和簡單性格,令人好笑又生氣!果然,如何觀看和理解一件事物,是在乎觀看的人而非創作的人。儘管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接收不盡相同,但無可否認,生活館的確給予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來自不同背景,經歷的人,在這個空間中透過了解、閱讀別人的故事,從而更深層地了解自己。
最後想說的是,能夠參與這個項目,滿足感爆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