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寄來一劇本,談雪,很好看。文字簡單,情景亦簡單,沒有甚麼前因後果,沒有一大堆尋根問底的鋪敘,只有弄雪裡滲出的淡淡情意,給我輕柔細嚼那幾分隨意的空間,淺嘗一二淡淡閒閒的偶爾悟道,其樂盎然!

香港很缺乏獨幕劇。寫短劇的歷史(每年業餘戲劇匯演除外),更少重視認真簡單的演出本。學寫戲的,多崇尚「足本」(搞戲學戲的亦如是)。很多人常掛口邊的甚麼「正劇」,彷彿假設著戲劇的「應有軌跡」,究竟其「正」何如,我至今仍弄不清其所以!

諾貝爾文學獎劇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喜愛寫短劇。他寫過的「短小作品」頗豐富,其「長」在「短」,其「品」在「精」。「短」的好處不單在於聚焦,更可貴是「簡」而「意」到。沒花招(但可變招),不冗長,小寫,怡情,妙!

香港的「主流戲劇」似太缺乏安全感,多喜歡跟著人家「大路」走,獨欠「短劇戲流」*。誠然,無本而先學臨摹也無妨,但總得理解模倣其存在之所言,悟其「主」意,察其「流」情,再反觀自「在」,繼而淺呷自煎之酒,究其味之所忠!

誰說「一台戲」總不可離經叛道,要有「譜」、有「路」、有「笑位」,否則恐防因「失禮」而「賣不出」(即不叫座)?甚麼事事務求「起承轉合」的傳統價值觀,似在某歷史領域裡轉圈,缺乏徹底的文化承拓力!(這或多或少與長久受「殖民主義」支配有關。)「起」,何從?若「打開」、若「發現」、若「模糊」、若「隱約」?以兜轉或重疊的片段,鮮究其「承」何「體統」?在串串順(或逆或斷)序的混雜矛盾中,可連貫著的「空白」或「掩飾」的「細節」,其脈絡又怎究何如?合情合理以外,畸情歪理其「史」究亦可鑑!究其「主」「流」關鍵在選擇(或是選擇性的忘記、回憶或刻意遺漏)的中心邊緣底,強分「大」「小」,在戲裡行間拉「筋」活「絡」般建立曲直不一的「是非觀」,最後卻不知可有「淪陷」在苦心經營的「安穩」(和「一統」)之中?左支右絀的大文化背後,可有看不見小文化裡不尋常的「可鑑規模」,結構著可舉足輕重的集體記憶?

生活裡可觀照的「私人時序」,充滿「無驚無喜」的「平凡事」。箇中戲路,其味道卻又貼身實在得可以……

戲,可有勇氣容納一些簡簡單單的「蠢事」?其「簡」於「形」,以「單」去「繁」;其「蠢」在「執」,以「事」窺「象」。勇氣,在於以單純直探心臟!

看見朋友突如落筆輕鬆,一股隨情,卻令我頓見一系列浮流符碼,無限推延其中可暗喻的「意義」;更體味不用迴避「不肯定」的戲碼,讓其「朦朧身世」,按各自情理自由譜曲!驀然生命,或是難解難分,卻足以引出無數「蠱惑聯想」,一切任憑又何干!

迷人處,或在執筆那刻的溫馨……

瘋子日記081204

*「短劇戲流」是早年香港中英劇團曾鼓勵演員創作的小習作名稱,只可惜挨不上一二年頭,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