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20 Jun 2014
謝謝S提出的議題
在說故事的過程中
如何找著立足點是重要的
透過故事/儀式的呈現
和展示切入故事及人物的觀照角度
正是排練過程的重要探索


以”女媧”作為精神軸心是一種由小我延伸至大我的心理轉移罷
由卑微的自身到進入”儀式”中看世界的尺度同樣重要
前者是紮根的起點
後者是叩問生命的助跑器
由自身故事再逐步解放箇中存在議題
是一條參悟的旅途
假如”批判”只停留在口號或單薄的意識上
它不能教你我看見什麼
美國作家Joseph Campbell在”神話的力量”的訪問中
有深刻的剖析
今天我們滿以為科技發展可移走神話的存在
那正是拿走存在內部的重要精神支柱
借用”神話”或重構早被解拆的神話
或許是叩問今日正在極速流失的精神軸心
在欠缺宏觀想像的日子裡
人都分裂成可消費的物品
七零八落的被分拆銷售
知識學術如是
土地和身體亦然
你我的肚皮恐怕亦難逃一劫
倘若拉直我們的腸
追蹤內藏的廢物和異化的管道
眾生豈不都同時活在裡面?
那正是我甞試從身體和家居記憶進行探索的原因
吾鄉  早種骨頭裡面
今天的疏離感
也許正是時代痛症
所以必須打鼓
才能喚醒因慣性而沈睡了知覺
讓我們透過藝行
再追蹤”種籽”的位置…
它可不是女媧想像的延伸?
角色  正是其”角”其”色”何如
而開展叩問的尺度和色溫
故事   其”故”其”事
正是開展探索版圖的規格
按當中脈象興起行動的方位
儀式  在”人”在”義”之心懷上
以鼓以歌以舞以唱去接近被埋葬了底層
揭示在可能即至危難之前
鼓動可重整的心智…
期待碰面再一起追蹤…
應豐
 
2014年6月11日
大家好!
久違了!因近月工作份外忙碌(兩個製作+教授四個課程), 未及與大家跟進有關“吾鄉種籽”的一切,真的抱歉。
月來小翎給各演員練鼓的情況怎樣?子玲剛完成“新天堂酒館”的釜山演出,大家可歸隊了罷。
我將於23日到台北,這次將有3位香港青年藝術家及1位韓國舞者隨行。其中包括青年作曲家林鈞暉,替這次作品提供一切與音樂相關的創作;剛畢業的混音及音響設計師何楚雯,她會協助林鈞暉和各演員鼓樂及頌唱作現場混音設計;就讀香港演藝學院電影系的紀錄片導演黃芍曼會作觀察員,尋找與作品相關的人文素材作另類平衡創作;留學香港的韓國舞者河英美,將作練習生,探索作“messenger”(傳訊者)一角的可能。誠蒙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有限公司的贊助和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系署理主任許日銓先生的誠意安排下,讓四人可提早參與是次工作坊,多點理解“吾鄉種籽”眾演員的表演功夫和可能給作品提供的創作內涵。(感謝鍾喬和倩如給各人安排住宿在寶藏巖藝術村。)
六月的工作坊會繼續四月工作坊累積的經驗延伸,一方面期待四位演員回應”500年後回家”的想像,按自身的”家居記憶”,各自書寫的詩歌繼續探索;另一方面,延續文翠及子玲的身體故事再出發,尋找四名末世旅者的”身體版圖”;最後回到尋覓那遠古鼓樂的精神,細探音樂、詩歌和祭祀的關係。相信小翎可給我們不少啟發。
因希望是次作品和藝術行動可與”台灣故事”打上關係,加上差事劇團過去在民眾劇場上的經驗,希望這次可和鍾喬、少君及Y.Y.等眾設計師一起策劃”台灣家事記憶裝置”的民眾行動,將不同家庭捐贈的”故事”和”傢具”,結構成這次演出的”觀眾席”,冀能讓”吾鄉”的意義推動成更具文化內涵的符號。
子玲,再一次麻煩你給工作坊在時間上作出安排,24日至27日的時間都給你們。感謝一切。
期待下星期先收到各演員的詩歌/詩文,好讓我先行消化,參詳內容和作品結構的關係,再進行編作。
23日到台北見!
應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