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轉眼四天的工作坊便匆匆過去,未開始的和還未開始的事,總教我雀躍期待下一回碰面的時候。
謝謝台灣朋友接待香港客人,希望這次交流都給大家打開片點生命的眼界。
劇場只是一個平台罷,它讓我們重整觀照生命的角度和心法,藉藝術行動,探索約定俗成以外還可重新剖析的多樣世界!


這次加入了河英美,藉看似不一樣的文化底蘊,進一步從”他者”叩問身體內置的”吾鄉種籽”,沒想到芍曼、阿暉和楚雯(還記得只留下兩天的女孩嘛)的即興音樂,教演員身體多了幾分另行咀嚼的玩味!於我,從來沒有前台後台之分,都是一起探索說故事的方位和內涵罷了。奈何,今日進入“生產模式製作”的環境下,大家很容易忘掉了“共生”的意義。
一直以”藝術行動”作推動研究的核心信念的我,更相信一起建築和共同發現的事件多於傳統以文為本的出路,這次到澳洲東北兩星期,既是我思考是次”文本”的機會,亦是借距離重探四月和六月這兩次旅程的啟發,考量可建構的”藝行框架”。跟YY談及空間旅程,正是回應着如何以寶藏巖藝術村及居民作為是次”行動版圖”根據點的思考,從村口籃球場作起點,以家訪的聲音記錄作為追蹤的引子,五百年後(或許只是數十年間)遺失了的”鄉情”、”身體”和”種籽”究竟曾經是何許樣貌?就讓我們與伙眾一起步行,穿過村路,搜索留下過的”故事片段/身體片段”,尋找那間生命火種的源頭,藉居民活過的痕跡,重新學習接近”他者/自身”的”鄉貌”…
我想這次創作,由鍾喬年前寫下過的幾頁構想,到今天重整整個行動構圖的思路,二者似在對話,由文字到行動,也許必須學習跨越傳統文字和劇場格式,才可能回到叩問的點子。所以,我即將結構的”文本”,可能只是一系列可思考的”行動框架”,從中建築下一回探索和可對話的藝術行動,藉以啟迪旅程的內部。我想,”神話”不是掛在口邊的東西,它早種心脈,在乎你們能否重開大門,看其究竟!
所以,我最重視是9月前可累積的”研究工作”,希望演員有空也可參與,我希望差事的”民眾行動團隊”和演員自發的行動同時得到落實,後者可各自自行替五至十戶人家(親朋也可)進行我們做過的習作:身體和家居記憶版圖,收集到的圖像和故事,必定對自身身體和記憶有更深廣的看法。
而差事在另一邊廂同步起動以下的一系列”民眾藝行”活動,主旨在“重整今日生活版圖,尋找身體及家居的文化沈積,認識今天物質和消費主義下所潛在的民生破壞力”:
1.
招募一群志願藝行者(亦是十一月演出時的重要大隊伙伴),協助進行兩個月的家訪,進行身體和家居故事的搜集工作;
2. 給志願藝行者進行兩天的工作坊(倘若子玲和少君樂意主持更好),介紹是次行動背後的種種,按身體版圖和家居(或故居)版圖兩個“邊畫邊講”的練習,進行聆聽(錄音/錄影),如同意的話,可放上網站分享;
3.
居民創作:在可接受的資源分配下,YY可給志工一個創作工作坊,以傢具圖繪或書寫為軸心,或以“家燈”的方向 (到時可與民眾一起攜燈上路),協助志工與居民參與集體創作的可能;
4.
傢具招收:YY可動員義工,搜集廢棄傢具作場景裝置,及後可安排一至兩天的“藝術村藝行日”,讓台灣民眾可自由在傢具上彩繪、塗鴉或書寫身體故事;
5.
每日網誌:招募數名志工,接收家訪故事、手繪圖畫、家庭或身體(局部或全身)照片、錄音及錄影,安排上網,成為是次“尋找吾鄉種籽”旅程的重要台板。
6.
舉行時間:七月中到九月尾為主。
舉行地方:以寶藏巖藝術村為軸心,再延伸到相關的“共生民居”。
7.
一切將成為9月至11月演出前的重要“劇本”和藝行的內涵。
芍曼的工作是按以上家訪計劃,進行妳的“另類採訪工作”,倘若妳能回來參與音樂創作,大家一定很開心。
演員在9月前可按自身條件,參與資料搜集工作。假如可隨你們碰上的人士,隨情與他們做一些“手繪訪問”,那應是重要的經驗,亦可以成為我們再會時的重要起點。
有關排練室,因空間關係,煩請鍾喬安排我們在9月到10月中在另一所國際藝術村的排練場工作,謝謝。
此外,英美9月至演出期間,因她是“志工”參與演出,在經濟緊絕的條件下,若差事能提供或安排免費住宿。感激!
謝謝一切!我上路了,願保持更密切的聯絡。
應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