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隨著一星期藝行實驗館的完結,回到家裡面對著媽媽和孩子們,還有受傷的丈夫,研究其實沒有停下來,生活館的意義大概就是這種狀況,行動研究時的觀、心、力、氣,需要在家裡延續……
藝行實驗館的一星期過得不容易,因為沒有前人的參照,又因為第一次以這樣的藝行形式作研究和接觸社群,作為慣性的表演者有點不知如何拿捏,在演出/研究/社區三個範疇中摸索,去到第三天,心開始定下來。第一天懸掛的紙筒在首幾天與參與的人有不同的連結,幫助聚焦、換個角度,轉變感受,提升觸覺,局限視野,建立橋樑……慢慢地被拆下,被隨心放置,到第四天何應豐鼓勵我們收起紙筒,讓空間更開闊和inviting,剩下懸掛的繩,另一番景致和意象。還有提醒我們如何建立框架讓閱讀的人有跡可尋,如何邀請他們聚焦再拉闊視野,一番摸索後,在之後三天感覺越來越實在。


藝行空間邀請參與者打開了少有開啟的感官,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靜思空間,以聆聽別人的故事去內觀,反照自己的生命。很記得有一次母親工作坊,有些母親邊分享邊流淚,訴說自己的故事,平常生活中缺乏這樣的聆聽與被聆聽,彷彿在這裡她們才能坦然地面對自己,分享時, ‘Be genuine’突然在我腦海浮出來 「真誠」……從來不易哦,面對自己面對別人都是每天要拿著勇氣去走的路。另外這幾天令我想起的兩個字是「相信」,在場相信當中發生的每件事,相信自己所觀看到的每個小節,相信自己內在的感受,相信當刻所浮現的思緒,相信所踫上的事物和自己的連繫。如果沒有相信,大概甚麼都不能發生。感謝每位願意進入,願意相信自己的人。保持「真誠」和「相信」,也許是作為母親在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拉扯之間的自處法則。
Cally
寫於藝行研究完結後第三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