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Elaine的分享,教我聯想到「藝林博奕」中必須具備的「玲瓏思考」!
想及由訪談中可延伸思考的領域,畢竟又是今天文化領空下彷彿教人很容易精神分裂的現象:在各自守護山頭(崗位/專業)的既得利益下,猶如忘記了作為一個整合團隊必須相依相容的現實,與藝行本體似愈來愈脫離核心了!


究竟今日「香港藝林」的境況應如何去理解其所以,似乎又不是簡單的「文化研究」!究竟「林」中是否以「伐木」為主,還是兼容木木間如是流通於鳥語花言的不同活動眾生,那是關鍵的眼界!藝者,其「術」乃是講求一定技能和紀律作基礎,從而建築可才藝兼得的能力和眼光。況且,談「藝」的領域,古人的「六藝」,所包含的「春秋」(歷史文化),其「禮」(體制)其「書」(論述)其「詩」(文學)其「樂」(想像)之間,意味著多少可「易」(變化)的內部?當中本來就包括「御」(治理)、「射」(體能)、「數」(科學術算)等,今天所談到的「藝術」,似乎比古人眼裏的世界狹窄多了!
作為一個藝術行政者,委實也是「藝行人」,不應是和「藝術家」在對立面工作的,何況大家其實都是以「藝術工作」為己任,只是不同切入而已!而「藝術」作為大觀世界的橋渡,其可「工」可「作」之事,畢竟又回到每天生活細節。
Elaine堅持在體制外替主流以外的街舞愛好者打開不一樣的領域,真教你我佩服其信念和毅力!然而,「街/舞」的本質究竟應如何探索其興起,香港為何又充滿重重困難,背後可思可想的領域,必須先回到此城此間的文化源流⋯⋯
上落街頭巷陌,遍地「如花」、「如水」、「如母」的能量,只是在城市政策及規管過程中,其「花」每出現異色,其「水」的流向多逢陰溝管道,其「母」又臉色難辨,究竟可真陽光下暢快起舞其中,是否純粹變成了很大的「行/政」問題,實在值得細味!
也許「被『街舞』吸引」的Elaine,不只是「街舞」而已!在一個有藝術文化視野的藝術行政者手上,計劃猶如開墾,藉「行政管道」打開可能被盲點密封了的溝通渠道,重新展開可重新建築另類可能的平台,從中獲得更大的交流空間,實踐一種「豈止街舞」的文化光景!
是次計劃看似和「街舞」是兩碼子的事,但透過一百位母親的故事,其中可及至的「文化街景」和「身體語境」,希望能給Elaine提供那麼的一個「另類平台」和可及至的養份,裝備更遠大的目標!
何應豐/二零二零年八月十八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