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Peter心思細密的分享,給我一直好奇的「未知」加添更豐富的想像!
喜歡發夢,應是藝行人的「常態」!Peter應有同感。在眾多不同身份下,由身兼產品設計及開發、平面及裝置設計、插畫和藝術創作以至策劃藝行活動等工作,Peter似乎十分從容的遊走其中,邊行邊看箇中緣由,執拾旅途上的「日常碎片」,好在消失前編構可織的「夢話」!


看他分享的作品,如夢如訴,細密思潮中滲透著奇幻的「網絡旅程」⋯⋯
織夢是一種動力,緣自對日常的敏感觸覺,尤其在精神生活逐漸被抑制到能量失衡的情況下,按Peter的信念:那可能只是「一場感冒」(昔日他曾在台北展出的創作)而已,細觀其「感染」因素,更能掌握往前走的念頭!藝術行動,意味一種可環觀世界從中檢拾一二啟迪資源的文化動能!尤其今天這充滿不定向的時勢,似乎更應學習Peter深覺需要擁抱的「正能量」,打開更寬廣的想像頻道,調整身心,融入社區生活!
對Peter曾經和Wong-Wong一起收集夢想、再以藝術呈現的《Dream.a.Dream》活動來看,「夢」究竟在其創作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想到他言及對「未知」抱著十二分好奇,在講求保障的商業社會,這是不容易理解或被接受的脈搏。
想深一層,「講求保障」是一個心理消費市場的首要技倆,任何「未知」遂成為叧一重偏向「預測」(後事實評論)的思想調控市場而已,骨子裡缺乏正視眼下實況的勇氣!
再想深一層,
未知,意味著回到當下在地的重要性!
未知,意味著是不用再三重複依賴慣性的開始⋯⋯
未知,意味這刻的創造是建築下一分秒的重要行動!
未知,意味任何「已知」的事情可能成為往下走的盲點⋯⋯
未知,意味它可以成為想像的推動器!
未知隨著進入這計劃的一百個母親故事是什麼,但因它而起動了的「盼望」,再不是空想,而是建基於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能量,一起協作的藝行研究和實踐,一磚一瓦的搭建一個可重探這城市文化的網站平台,綜觀可合成往後「未知的行動」,大觀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的意態風情⋯⋯
就連阿Dick母親昔日遇上的「棺材釘」,可沒想到會成為這次計劃群組分享的內容!Peter的網路,循大家種下的故事開始,或許默默已結構著片片思緒,和Wong-Wong一起找到如何「釘裝」一本「如花網誌」的出口了!
真的期待!
何應豐/二零二零年八月十九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