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封。1982年5月1日。遊弋監房的零碎意識】
如是等待
在冰冷的灰色間
期望下一封信的出現
日子
看似無法寄出的
124和125
沿信簡數目計算
卻不知 各自遊到
那一個住址
哪裡 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誰獻上博士銜
那個母親一直期盼的奇怪東西
虛空 卻似負存著美麗的殻
於身處監獄的他
何其荒謬?
誰家的權力
給予一張證明
決定了
身份的移轉
那裡的榮光
最終歸誰?
等待
究竟是可以怎樣的煎熬
如無止盡的
等候另一個無止盡的到訪
一句句子的長度
猶似神經系統上的線
試圖 一行一串的
追蹤著量度日子的出口
尺 如是每時刻
拉拉扯扯
在無法確定下
抓住任何可成形的長短印象
把句子推前
或拉後⋯⋯
原來 最恐懼的
是可能即將離開的想像
身體的距離
如口腔裡貼著牙齒的肉
在不願和食慾打招呼的日子
投訴著驟升的體溫
或借剎時扯出的 疝氣
把在場感覺
東拉拉西拉拉的⋯⋯
看著鏡子 等待
細看自己抽菸時的 煙景
作家和菸
似有著奇怪的戀情
猶似遠方的Musil [1]
長期追蹤那「沒有質素的男人」
試圖看清
上帝給了自己怎樣的
一張臉孔⋯⋯
又或是
如Moses Herzog的信 [2]
長留在意識房間
沒有寄出的勇氣
幾行字
究是神的閒來點滴
把一切拉入陌生的維度
教人
無止境的追蹤
感覺的 源起
Milos Foreman [3] 又在夢中出現
不知是否
另一個 瘋人院的場景
穿越古早夢話
回看室縮那間的 非常春夢
驟眼看到走過的 青春歲月
和 那一刻的
一無所有
如沙甸魚般同居一室的 囚友
在充滿男人汗味的身體間
碰碰撞撞
等待
再次的隔離的 自在
如是
另一幅 監房意識紀錄
如是
在一張張臉孔間
假想如何重塑臉孔的面相
借自由意識
一起跳舞⋯⋯
後記:驟眼讀來,這封信像意識拼貼,紀錄著哈維爾這天書寫中的片碎隨想。但追蹤前後和跳躍之間,內部強烈連結著一個人在長期被監禁中難免失焦的情緒,卻又默默連繫著作者既愛尋覓、亦坦承面對當下自己的精神。信中提及的人物,由家人、朋友到讀本中的作者以至角色,各自好像都成為哈維爾的投影,借人物印象釋懷的同時,更似透過其想像,穿越虛實之間,擬塑著串串有關人底存在背後長期尋真的內部推力:一種無法推開的書寫慾望,藉手中筆尖的行動,編輯著日常沾上的人生種種,細究其中千般滋味(尤其站在人道主義頻臨破碎的邊沿上鳥瞰⋯⋯)!以書寫或藝行作為冥想,似乎是信簡中到處浮現著的痕跡,猶如動用著一把手術力前,在身體皮層先刻上標記,準備日後解剖的功課!只是,如何保持純真,抗衡世界的俗氣,從來不討好!唯獨對自己認真是最起碼的事,誰又覺得自己「於理不合」又何妨!筆尖,仍在動,亦只有堅持下去,或許仍然有機會梳理出片點存在的意思⋯⋯
(奈何,回到日常,那書寫中的異常意志,有多少能真的轉化成生活意識,成功與俗世融和?也許,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2020/09/02
[1] 哈維爾提及正在閱讀奧地利作家Robert Musil(1880-1942)用上了二十多年書寫仍未完成的一本書《沒有質素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2] 哈維爾同時在閱讀美國作家Saul Bellow以信簡方式書寫的名作《Herzog》。
[3] Milos Foreman(1932-2018)捷克電影導演,曾執導《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 Nest)。是哈維爾的好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