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封。1982年1月23日。集體的精神幻見】
每天
臉書上總多了許多個「特別宣佈」
許多個帳戶
又被刪除
多少聲音
連結著幾多虛擬帳號
每個主頁
連結上在不斷倍增的「策略群組」
連結上許許多多的「興趣帳戶」
以百變樣式 插入手機視頻
試圖改變顔色試圖支配口味試圖推銷品牌試圖製造潮流試圖打動情慾
試圖守持利益試圖紛爭愛恨試圖改變遊戲試圖増加恐懼試圖凝造趨勢
試圖干擾心理試圖放縱暴力試圖鞏固地位試圖倡議剝削⋯⋯
持續上上落落的
按每日數位指標
調整著帳戶活躍幅度
究竟這是怎樣的
「集體」聲音?
每次參與或策劃劇場創作,我總愛一個人先走進劇院空間,坐在觀眾席,感應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由目睹建築物到切實坐下前走上過的「特殊路徑」,其中經驗的氣場和物理光澤,似乎早存在著重重聲音,每分每寸,每波每段,默默雕塑著那刻那間的物情和時間洗禮後莫名的的空性。假如坐滿了觀眾,又變成了怎樣的景觀?人,為什麼要聚集在那麽的一個地方?戲,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演出?人、物、戲,拼起來,究竟如何改變了空間的氣場?假設,集合一切,其聲音可又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學人
用LINE傳來盧卡奇[1]寫的一本書
分享讀哲學的喜悅
幾行文字短訊
之間
我似聽到雄厚的聲音
不獨是盧卡奇的
還有馬克斯[2]巴爾札克[3]福樓拜[4]托爾斯泰[5]
還有許多理想主義的信徒
還有想及他們應不會認識的
王國維
文學
莫不都是人間詞語
相連著的多少個時代
依靠著的歷史
(不)理想的和(不)現實的
聲音
合成著一個龐大的
意識
和
思想網絡
小說從來不小
文學創作背後
究竟又是怎樣的思想走道
其中可磨合的理論
猶似
重訪一群無「家」可歸的完美主義者
追蹤著自身情感作為唯一現實的
客觀條件
劇場 似乎是一個「客觀」的場景!
盧卡奇可沒有想到
那年那天
在書桌上匯存的文字碼
成為今日手機互聯上的
另一訊息
把馬克斯等人拉入了二十一世紀的
視頻戰幔
沒東沒西
只循電子磁場
拉開好不一樣的
數據化的
階級鬥爭
彷彿的道和理
似西還東
由列寧到史太林到毛澤東
共産淪為共剷
以暴力程序支配權力
凝聚在莫名的維度
交錯著
莫名的集體
幻見精神
盧卡奇時代的現實
畢竟又如何影響著筆桿的運動
集結出的精神
似歷史走在平行木上
試圖
點劃客觀存在的
實相
哈維爾對劇場上的「集體精神」(collective spirit)推崇備至。那可能是一個知識人一廂情願想相信或選擇相信「理應如此」的事。如是的「美麗願景」,究竟是真的可能,還是純粹藉想像推動出來的「生命能量」,恐怕是和「存在意義」解不開的功課!歷史上,人類建築的祭典和各種儀式,企圖製作出多少可醞釀「集體精神」的場域?劇場,曾幾因沉醉於那「神聖的地方」的我,因嚮往著那「集體精神」的追求,便滿以為「合理」的,觸犯上了多少人事的「日常道理」 ⋯⋯
或許,「集體」的概念,源自大自然景觀的集氣,如群山群島群獸群鳥等氣勢,默默早種的感應系統,循覺知到覺悟個體的局限,唯群集才能延伸存在的想像力度,合成合作合伙合併合唱合謀等等行動遂變成「合理」的抉擇。
教我想及田野上的芒草,它有高超的繁殖能力,其覆蓋面可以極廣!芒草的「聲音」,多隨風而至!那又是怎樣的「群集魅力」?務農的人會埋怨它的「侵略性」,周邊的植物群,究竟又如何面對如此龐大的自然力量?記得一次在加拿大安大略湖中一個小島上漫步,島上的朋友指著岸邊的巨型芒花,訴說它如何侵蝕當地沿岸生態,造成了近年堤岸下沉和連串水患。路過的攝影人,讚嘆著陽光下芒花搖曳著的柔軟,誰會意味到它底繁衍的「粗暴」?
「集體精神」,究竟是本然純粹的「群集美景」,還是人底借自然觀景而延伸渲染著想像的「(局部)美麗願景」?
劇場,似是匯集著人類群策「文明想像」的地方,以戲合氣,尋覓可道可合可重建或開展的「非常事」!只是,輾轉遊到劇場的觀眾,其行觀的意識和意志,究竟又是可以怎樣閲讀的「實情」?眼下的藝術行動,其聲其陣,又是怎樣的一番風景?
一個字
團集著
一個劇場的
神奇力氣
與之牽連上的世界
繁衍著多少前設
和
後續想像
種出的每一行字
比書還厚
種出的氣魄
依然持續在腦袋中比劃
一個字母
或
一個字元
承載著多少(不)文明帳戶
要用上的密碼
夾雜著
幾多朝代交錯的集體意志
成就著
紙張上的
拼圖
昔日盧卡奇的共產意識
和
美學知識上的科研
究其根本
也許
如藝術家
在追求完美過程中
容不下任何芒花存在的空間
除非
芒花和草
按規劃
成為合成整體美學的
必須部分
盧卡奇的時代也是芒花處處⋯⋯
自然本體
從來是
現實的主軸
歷史長河中
每一粒塵
連串著當下
無休止的
翻譯著
行動來由
合成著寫實主義的骨盆
充斥著萬家燈火的雜染
迷思中
鑽入
盧卡奇書寫中的掌心
想像
指縫間窺探著
怎樣的一個世界?
倘若
把文字撥空
回到那頁那天開筆前
整合著那刻的當下
房間的氣味
和周邊事物早結上不解緣
存在的時間軌跡
各有成文的位置
給往後的
每一個字體
染色
盧卡奇的聲音豈只是盧卡奇的!
黑格爾的聲音豈只是黑格爾的!
馬克斯的聲音豈只是馬克斯的!
他們的每日糞便
或許藏匿著他們一生無法辯證的生命內部⋯⋯
歷史
政治
文化
如同食物
一并進入生化系統
把聲音改造
擠壓出的排洩物
畢竟逃不了大自然的
迴聲
文字
豈止是文字的⋯⋯
聲音
默然從骨頭傳出的陣痛再出發
腳下的土地
像文字註腳在回應著
「我們曾怎樣走到這裡?」
人類需要劇場,自有其歷史意義!只是當劇場和儀式被拉入市場管理後,它們本來的精神力量早淪為文化裝飾,或是為權力服務的「虛空祭典」。仍有抱負的「劇場事件」,只是零碎的在城市某些角落,猶如此起彼落的人間花火。哈維爾論及在劇場可碰上「高層次」的「集體精神」,願意參與此等存在冒險精神和具有思考性意識形態的文化交流,似乎只能移師網路世界,以「公開的私密」進行「集會」,其中的「冒險方式」,恐怕同時滑入被同步受到網絡監控下的「戲劇行動」,拉張著好不一樣的「互動形態」!其中「當下」,究竟又是怎樣挪移的「數碼現場」,難道不是觸不到,嗅不到,碰不到的「虛空的劇場」而已?
注足於「集體精神」,每粗暴被詮釋成「以一體作前設」的「路障」,把「集」和「體」一廂情願的幻想成「大同」的幻見。「集」,意味同時存在於某情度上難免「雜成」的本質,在眾多「個體」(如身體細胞)結集的旅程中,各自同時投入調整在「共同(身)體」下可能借特設框架,感悟按自身條件可回應或延伸的聯想。如此真正「民主」的共同策展的藝行空間,才不會陷入幻見的「群集概念」中,剝奪了集合和可同時多元調整著的「共濟時空」,分析分享和分配可參與的心事和行動。
「體」,意味著一個十分複雜的「合成器」,在「已有」、「存有」、「可有」、「私有」、「共有」、「未有」、「少有」、「沒有」、「只有」、「頗有」、「賦有」、「獨有」、「特有」、「略有」、「故有」等等不同「有因」下,一起編構著一幅不尋常的藝行掛毯(tapestry of art-in-action),彰顯可公有的集合經驗,以回應「體內體外」穿梭不定的種種誘因、成因和對策。
因「愛」之名而集結的能量,每同時容易充斥著許多「排他」的「盲點」!當意識和思考與感覺交通的過程中,任何一方膨脹,失衡現象是無法避免!
劇場,理應是一個中性空間,可兼容多邊多樣的切入思考和情感。只是,構成劇場的客觀及主觀條件,必然會造就著某程度的前設,影響著行動的方寸。在大自然本有秩序下,對任何「異常」的現象,包括人類社會型態變遷下出現的眾多糾結,以藝行進行反思和質詢,審思其所以和可以的過程中,之間叩問的精神,每是相通相應著時勢移轉下,拉開可「觀」之「眾」,讓每一個人可以回到作為「人」的不完整本體,感悟和相互接受(不)可及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距離,已是十分不簡單的「集體精神」!
閱讀盧卡奇的《理論小説》[6]
倘若只停在資產階級文化的
切面
或是類型學的技術
介面
人
歷史
藝術
和大自然本體
默默相依的
實相
在文化集成的長河中
整體的構成
還看觀者自身條件和當下的現實
挪移著
身體的過濾系統
其中的
集體精神
究竟可會是在幻見邊緣上
持續徘徊不定的
其中人生細節
而已⋯⋯
2020/04/19
[1]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格奧爾格(Lukács György 1885-1971),研究美學、文藝歷史學和追隨馬克斯主義。
[2]卡爾.馬克斯(Karl Marx),十九世紀思想家曾發表《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影響深遠。
[3]歐諾黑.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家。
[4]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法國文學家。
[5]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俄國小說家及思想家。
[6]The Theory of the Nove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