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及第七十七封。1981年4月16日及4月26日。(豈止)四種秩序】
天地,驟似兩重視覺概念的物質構層,之間,作為人的尋常你我,站立著,究竟可如何理解宇宙的秩序和身體正在一同呼吸的微妙關係?如是今夕,真還可以繼續如斯(缺乏)浪漫的去想:由伽里略(Galileo Galilei)發現天體並不是環繞地球轉那天,到此間天文學家發現宇宙可觀測的範圍不斷在擴大,而我,站在城市霧霾中,試圖理解眼下仍可隻身碰到的景物,可如何究其呈現及背後「秩序」之所以⋯⋯
人,由土地祭祀而結「社」之始,繼而「會」上任何有相關利益和合增成不同大小形式的「集團/機構」的後設「社會產物」,其中「秩序」,按不同地理時空,審視出的「人生」,衍生出各種「制定樣式」,當中情、理、義,隨文化移動,湊合出的「秩序規範」,又豈是兩語三言可瞬間(或用上幾代人)整治的東西?
從而聯想,若簡單以現時橫跨957萬平方里面積的中國大陸去審思不同地方的時間觀念,去理解其中種種生活秩序的話,東岸和西域、北部和南部等地理上強大的差異(包括溫差、海拔高低、濕度的變化、日出日落的時間等等),如何面對「同一官方時間」下每日尋常作息的秩序,已是十分有趣的閱讀研究,豈能概論什麼為「中國人的故事」?
每個人,如高行健說,都有著自己相信的「聖經」啊!
(只是,有多少人真願意去重視「它」?)
在宏觀和微觀生命之間,人很容易廣納前者而忘掉了後者的存在視野。從大自然本有規律,到邦國管治以至個人管理間,多少「秩序概念」被混雜(也難免混淆)在一起,加上傳播媒體壟斷論述底下,導致多少尋常生命,失卻了應有的獨立理解和感知能力?
按漢典説文解字,秩,積也!序,東西牆也!前者牽涉時間、經歷和累計,後者是空間的運用和配置。作為詞語,是人為形構的後知之物。所以,談到人、事、物的「秩序」,難免要回顧源自觀察和細緻閱讀(包括大自然和人為事物)後整理出來的「紛云見地」,按時空移動,有著多少可徹底重新認識的不同形構和規則?奈何,一般眾生,在忙高分於以工作糊口底下,誰不是以「(人家)秩序」之名,把周遭事物重複拉入世俗化的概念論述,既欠奉立體的自然景觀,對「歷史」如何被流傳下來的軌跡,亦難免欠缺通識認知和聯想。當中,可重新「考古」的過程,或許必須梳理人、事、物間幾曾(沒)有過或不同層次上被滲透過的「先驗」、「澱積」、「局限」、「疊合」、「制定」、「過瀘」、「排斥」、「比對」、「撞撃」和種種按條件推敲出來的「建築/拆解經驗」,之間牽連著的眾多「識見/物理秩序」,畢竟亦需要認知清楚,多少被支配著、什至被販賣著的「(偽/有限)科學」,影響著每天對個體生命秩序的判斷⋯⋯
如是書寫,或許只是筆者停留在「巧言令色」的追逐國度裡,一再自說自話的試圖給書寫間尋找片片「閒來思考的歡愉」而已?倘若,如此間打開谷歌搜尋器,面對因打上「秩序」二字而在0.39秒間跳出127,000,000個「相關結果」(只限於2017年的5月7日下午3時13分計算)的世代,試圖梳理出2 × 2 × 2 × 2 × 2 × 2 × 5 × 5 × 5 × 5 × 5 × 5 × 127中三個質數相乘得出的完整數位,和涵蓋著的98個因數中,有著的「(有限)搜尋結果」,究竟當中連結的資料(或相關「知識」)可真會清楚列出幾多意義?當人試圖把「知識數位化」呈現的過程中,數位的「邏輯列表秩序」又存在著幾多隠密的、支配著「數據」的「系統秩序」,加上按搜尋者不同時段的「瀏覽習慣」,彈出的「電子資訊」,不一定完全回應著與書寫當下所需要的!只是,當腦袋秩序,無形中過份依賴了他者提供的快餐式網絡資訊下,本有的自然能量,又響起了怎樣的「秩序警號」?
哈維爾提出的四種秩序,主要是觀察「存在」作為「(第二層)人為創造」的意識,在體現過程中可能內置的精神(兼備理想的和敗壞的情操),包括對「存有的秩序」(order of being)、「生命的秩序」(order of life)、「死亡的秩序」(order of death)、「事物的秩序」(order of things)的認知和理解。誠然,這是不少哲學家一直在硏探的課題,他們或多或少的試圖跨過不同地緣文化障礙,追蹤一種可放之於四海的「大論述」。但重點在於哈維爾無忘把「個體特殊經驗/喜好」放進去再思考,他看到很多「精神秩序」上可重整出來的「特色」,對「秩序」的理解,提出關鍵的人道主義切面,更指出在物理以外,人底的生物本質和與之相應構成多元多變的生態現象,是任何人難以完全否定的「更深層秩序」。若試圖否定其存在之所以,是違背良知的或深具破壞力的自我否定,這也是當權者試圖支配文化大論述下,很容易不自覺的丟掉了種種基本個人自主的條件和可能的想像!
從人作為「長靈之物」的漫長過程中,一切試圖以後至論述歸納眼下種種大自然以至社會或生活現象,是有其局限的!當人類文化按累積經驗又默默影響著生物內部的演化過程底下,如何挪移「秩序」的概念,恐怕成為重重人類眾多學術研究上的「關鍵內容」。由身體內部細胞在每日「曝光」的特殊旅程中,之間的內在經驗,隱約已折射著宇宙本源的智慧,奈何在長期群集而進入族群化和社會化的生活下,這份本來毫不尋常的能力似乎被逐步淡化,導致長期倚靠他者去維繫生存價值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此「秩序」,又可如何重新檢討和理解?
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生活秩序」,究竟應從何窺探?
於我,生活的秩序,豈止127,000,000個條子數據的閱讀⋯⋯
此間右耳正面對長期過量分泌物而出現了「新的秩序」⋯⋯生活的習性,如是反映在我每天每一個身體姿勢上,由外而內,我體內的「宇宙秩序」,多少又給「城市秩序」攻䧟了,或是長期給商家虎視眈眈,等待下一回給「市場秩序」配對的「樣式化命運」⋯⋯我停頓了書寫,拿出餅乾,那間突然想吃又是怎樣的「生理/心理秩序」⋯⋯我一邊寫,一邊取出一張紙巾,吃著餅乾,同時,回應著上下句可能書寫的「秩序」,當中驟似尋常的書寫行動,又可涉及多少混合著無數文化雜染的「秩序情理」⋯⋯凝望眼前放置的眾多物件,想及它們如何遊至此間生活內部,才看得到自己近年對「空間秩序」近乎粗疏面對的痛症,默默折射著幾近放棄了的「家居秩序」⋯⋯放在電腦旁的手機響起,顯視著朋友送來一段台灣作家林奕含的文章連結,勾起了近月意圖自殺的朋友故事,於他們,已死去的和仍爭紥著的「生命秩序」,又理應如何閱讀⋯⋯自從放棄了再度擁有紙本書籍那天開始,餘下只有伴隨致友相贈的電子書:翻開正在重看的《百年孤寂》,一種莫名的「生命秩序」,彷彿正逐步消失,頓時轉念到「紙」和「電子」間的「物理秩序」,細味此刻人生的位置,香港可不又是另一個如小説中幻想的「馬康多」(Macondo),隨「時代秩序」,充滿特殊轉化著的「物質/意識型態」⋯⋯我靜坐了一會,試欲回到身體,把手掌平放大腿,手心循環的向上和平伏向下的呼吸,「心脈的秩序」,又驟然成為當下內觀存在唯一仍可信賴的紀錄⋯⋯打開日記畫冊,把經驗畫下來,點線間的「感情秩序」,好像早給放進了一個特殊抽屜⋯⋯電視新聞傳出十來秒有關1967年香港暴動的影像片段,今日目睹的「歷史秩序」,突然變得極度荒謬和弔詭⋯⋯室友檯頭的《列寜的墳墓》,教我聯想到人世間因夢想而築建的「行動秩序」,當中以美麗願景之名,合理化了多少血腥事件?所謂「思想秩序」,從哈維爾被關進監牢到被選為總統之間,究竟穿插著多少謙卑的學習和調適?是誰?是何等秩序,容許列寧發了一個紅色的夢,製造了多少人生的「紅色夢魘」?又有過多少人,擁抱著自建的「英雄偶像」,合理化了多少匪夷所思的「社會秩序」,來達到「革命秩序」的假設?我不禁從中回想⋯⋯最近接二連三收到一名台灣退休教授的文章分享,猶如遊進一系列追蹤昔日白色恐怖年代留下的社會記憶,其中的文化痛症,教我早對「政治秩序」和「意識秩序」的懷疑,混上(不一定)進一步的思考⋯⋯才知道,腦袋又在發熱似的,血壓又回到警戒線,「身體秩序」循年月畢竟進入了急速衰退期⋯⋯昨晚因看一套日本電影《漫長的借口》,兩點才睡,四十多年累積的「影像秩序」,早成為我「思想/夢境秩序」的重要部份⋯⋯呼吸之間,拿出二十年前書寫的獨白劇場詩作《凝燒》(Still Burning)和夏威夷小結他,唱出昔日在一間中學經歷過一串串不成句的「觀察碎片」,對自大學後從未再認真唱歌的我來說,文字、聲音,結構出的「情感秩序」,猶如一直未能盡情盡意的回到「(寬懷的)呼吸秩序」,仿似給「教育秩序」磨損了聲帶系統,觸不到靈魂深處⋯⋯遠方一位記者朋友又傳來電訊,分享訪問約旦難民兒童的故事,在彼邦,對那邊每天淪為黑工的兒童,根本說不上任何「教育秩序」,在「身份缺席」的國度裡,每天「凝燒」著的內部,恐怕是住在香港這土地的你我難以理解的他鄕「城邦秩序」和「信仰秩序」!「其靈魂深處」,彷彿因地緣差異,有著很不一樣的「活動秩序」⋯⋯我在寫,身體卻似又墮入上下爭戰,腦袋和軀幹好像在不同頻道呼吸著,眼球和右手中指在不斷轉動的過程中,我的「神經秩序」似乎和心脈的節奏完全不對軌,意志和意識試圖聯手之際,身體肌肉又一再被丟掉到某外星球體,抓不住此間骨頭正在呼救的秩序⋯⋯
如是,我率性的出入於每日生活空間的不同場域,當中可能需要認識和感應的「秩序版圖」,恐怕又是一生也無法完全閱讀的功課!我不想擁有太多,也不要求自己每分鐘都百分百投入生活。更知道,生活本身從來充斥著可無限體驗的場境,無時無刻的挑戰著可隨時墮入的「自動航行模式」,又或是容易被攝入周遭的「電子媒體新秩序」,喪失了對自身重要的內觀和感知能力。所以,如何仔細重整個體和群體間可保持平衡或距離是必須的功課,在處處豎立著「(有秩序支配)民意」的「文化偽裝」侵略底下,對自身生命自省和自我賦權似乎來得愈來愈具文化意義了!
一個人,可真實細味的「生活秩序」,也許只能回到此間當下,和它底累計出下一分秒將來的驚喜(訝),亦只此而已!
2017/05/08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