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以下是作者按「何必。館」2020-2021藝行研究計劃《如花。如水。如母》的母親「繪。話」作坊的四個框架:「身體印記」、「成長住處」、「家庭樹」和「今昔對話」作出仔細聆聽及觀察後,把母親現場繪畫及說話紀錄詮譯成的文字檔。【*所有故事轉載均獲參與計劃母親同意及授權刋登。】
繪話詮譯丨依奧
經歷身體:虛耗、轉化、連結。
「從前完全不懂得照顧自己身體,工作後不斷虛耗,長期處於一個很糟糕的狀態,不會與身體作出連結,只著重外在形象,和現在繪畫一樣,會看重別人的感覺,所以愛打扮,讓人覺得很美好。去到準備當媽媽,才了解身體狀態或許不能懷孕,即時用很大的力氣、時間、心機去調養,以為到了谷底,就嘗試拋開一切,不再顧慮,幸運地竟成功有了第一個寶寶;照顧的過程是另一種困難和掙扎,身體狀態要應付日常生活已不容易,很累、很吃力,整天質疑自己,為什麼不能像其他媽媽一樣,一切輕而易舉,自己陪伴寶寶半天已虛耗至崩潰,幸好認識一些媽媽朋友,也有丈夫在旁,在輕微的抑鬱狀態下,知道自己是有支援,讓我可以穩定地照顧寶寶;他每天在提醒我,要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他,開始多留意自己的情緒,給自己空間休息;明白每個媽媽都不一樣,盡力去做好,健康慢慢有了改善,感受身體變化;這堂課,是兒子給我的,學習如何從心而笑,也可從心而哭,不用深究;學懂不要介意身體外形的轉變,健康才重要,比以前更加有力量,去做想做的事;因為曾經有段時間身體很差,長期臥床,外出回來就很累,和朋友傾談一段時間便不能集中;那時對身體不珍惜,很多事都力不從心,對喜歡的事都唯有放棄 。但成為媽媽,寶寶反映出我的狀態,知道要去慢慢調適令自己更平衡,有膽量去追尋夢想。回顧從前到現在的轉變,很清楚一切經歷都是好的,這幾年很忙,時間過得很快但一切都很實在。」
「小時候,因家裡只有我一個小孩,充滿能量又很活躍,爸爸把我當男孩養,媽媽當然是作女孩養,經常短頭髮、愛運動 、皮膚曬得很黑,可是,鼻和氣管都很敏感,經常呼吸困難、打噴嚏,看醫生、吃藥、進醫院,身體太差,家人就讓我做大量運動,由不太健康的小孩變成運動健將,但我卻不懂停下來、不去休息,想用意志忘記疲累。到出來工作更變本加厲,時間日夜顛倒,亦沒空去做運動,過度虛耗令腰傷舊患加劇,當年醫生已說腰的軟骨老化,欠力量去承托,過量的工作令自己倒下來,發燒入院,發現有胃潰瘍,終於明白生活方式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於是去了環遊世界,當空服員。新工作優勝的地方是工時短,比較多休息時間,去到國外又可以大量享受美食滿足身體,食很多、睡更多,只是飛行期間的工作成為很大的身體負擔,後期令到腰傷加劇,離職後用了大半年時間做物理治療;那時候,問自己是否要用身體健康去換取看似開心、沒有壓力的生活,剛巧遇上現在的丈夫,又多了一個原因去成立家庭、結婚、生小孩,知道要好好調養,兩年裡,學中醫、自然療法,在營養、運動、 醫藥中尋回健康。」
「兒時的經歷,很渴望被愛被照顧,誤以為只要多病、是弱者,忙碌的父母就會出現,深信弱者就會得到重視,現在回想,身體出現的情緒反射是否一直沒有為意,是否要坐下來好好面對自己,從前不懂得獨處及靜心,這刻發現,只要願意去感受,身體是會和自己再次連結的。」
「結婚後,以為懷孕會令到腰更痛,可是,兩胎自然產都沒有多大腰痛,身體很神奇,只要我願意珍惜、去聆聽,就會痊癒。初生寶寶很需要媽媽照顧,但我告誡自己不能被榨乾,要從中取得平衡,很多取捨與掙扎,但五年過去,身體狀況愈來愈好,用喜歡的方式去做運動,充滿能量,可以和孩子追逐,十年前很難想像有這一幕。」
兒時住處:冷牆、圓桌、毛公仔。
「父母都要工作,所以小時候是和祖母住在公共屋邨,打開鐵閘就可和隔壁的小朋友玩耍。好喜歡把腳按在冰冷的牆上,廚房的灶下面有個可玩樂的空間,平常吃飯只有嫲嫲、姑姐和我,深刻的記憶是全家人圍著啡色大圓桌做節,那時就可以看到爸媽,可是後來和他們說起,原來他們有經常回來吃飯,可能是自己的記憶被騎劫了。那裡有屬於我的小摺枱,午餐、做功課、看電視都在那裡,另外,放學回家會擁抱僅有的毛公仔,有時又會把它們拋到樓下,因為它是小吉,會飛的公仔,天真的以為它真的會飛回來。還有就是經常流鼻血,但已習以為常;也因愛看殭屍片,會夢見殭屍向我的床跳過來而嚇醒。到三年級,嫲嫲身體轉差,就展開了我的遊牧生活,晚上會回父母家去睡,他們的床很大,當我獨處的時候,就會在床上翻滾,因為那裡有屬於爸媽的氣味;這個家很冷、一片漆黑,父母九成時間不在,幸好之後嫲嫲也搬了過來,和我一起睡。還有一個模糊的住處,印象只來自一張相片,裡面有我很珍惜的玩具車,不捨得拿來玩,在封塵,二姑姐曾經要求我把車子送給表弟,我才不要,那玩具車是個很特別的存在,有很重要的意義,是讀書好成績的獎勵。或許,只要處理好童年的記憶,就能明白自己的內在。」
家庭樹:已逝的爺爺、溫柔的奶奶、個性相反的孩子。
「我是獨女,父親仍在工作,他有三個妹妹,我曾經和大姑姐一起住,雖然不算親密,但會關心我、管教我,表弟比我小十八年,記得抱著他的時候,像是自己的寶寶。爸爸像隻大熊人,二姑姐像中熊人,小時候,她看到蟑螂大叫的畫面,令我到現在都害怕蟑螂,有很多負面情緒都由二姑姐而來,很多家族誤會都因她而起,讓我和媽媽之間變得不愉快。三姑姐較親近,她很喜歡我的小孩。爸爸說嫲嫲從前很惡、很火爆,但大病之後整個人就變得和順,我現在會回父母家多是因為去探嫲嫲。爺爺我沒有記憶,早早就因癌症逝世,但爸爸說,若不是爺爺病重、要沖喜,我就不會被生下來,抱過我之後,爺爺就離世了;嫲嫲床頭有爺爺的照片,很帥氣的樣子。爸爸從小把我當男孩子般撫養,所以我也真的很男仔頭,愛砌模型和戰艦、玩車、機械人、睇足球,父女倆一起等看世界盃,卻又會睡著。對我最大的影響是,現在不懂得如何去對待女兒,要和她玩甚麼。很感謝爸爸,他很和善,令我性格較爽朗,相信橋到橋頭自然直。到我做空服員,無論什麼時間起飛,爸爸都會車我返工,是默默付出的愛。媽媽是個女王、判官,負責發號施令,就算要罰我,都是她叫爸爸打多少下就多少下,不過她也是我的偶像,是個女強人,卻不是個稱職的母親,用營商的一套管治家庭,這個『家』是我的,你必須聽『我』說話。外公前後有三個太太,第一任太太有個女兒,即是我姨媽,她很好人,和我關係很好。母親是二太太生的,三太太是那種傳統的後母,對母親傷害很大,所以一有能力,母親立即搬走;我也是大個才知道,外婆不是真正的外婆,她向年青時的母親收取洗澡的水費,令她對金錢看得很重,雖然拿到獎學金,卻也急於去找工作,她應該把學業投射到我身上、對我要求很高,曾經和母親的關係斷鏈,我也為了早些離家,便決定結婚,直到兒子出世,才和母親關係變好,她很疼錫小朋友,相處變親密。丈夫的原生家庭很完整,孩子們很喜歡爺爺、嫲嫲,奶奶是幻想中的好媽媽、很溫柔,把我當女兒看待,但她愈好,便令我覺得自己母親很差勁,這樣說是有點愧疚,但我會選擇在奶奶身上學習當媽媽;姑仔曾經是我的同事,所以很像姐妹,大哥比較少接觸,但很喜歡和孩子們玩,他們家庭真的很融洽。我的兒子比較像爸爸,很安靜,女兒像我都很愛說話、很活潑,兒子有時會投訴妹妹,但慢慢懂得互相包容;我和丈夫個性完全相反,朋友都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他是平靜的生命線,我卻任性地大上大落。」
今昔對話:改變、蛻變、成長、自傲。
「曾經在否定中成長,很負面的狀態,假裝開心快樂開朗,內心卻很孤單,會幻想父母突然死去,那就可以有新的家庭,很憤怒一直沒有人陪伴,習慣了那個空間後,沒有為意那深藏的嬲怒,直至第一次拍拖,男朋友送我回家途中,因為一些事我不開心、想哭,但到書局看到其他朋友,我就立刻展現招牌笑容,男友質疑我為什麼要在別人面前假裝開心,我當時否認;成長之後,發現原來人可以不用戴假面具、可以表達真性情。曾經嘗試找人去愛自己,情路相當坎坷,曾太過付出而想改變,卻會被對方責怪付出不像以前多,感情路處於可怕的循環,失敗的過程千篇一律,內心很沮喪,太渴望擁有自己的家庭;反省過後,嘗試換個方式去面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多看相關書籍、學習愛自己,慢慢身體愈來愈好;個性孤僻卻又常面帶笑容,內裡很暗黑;但沒有放棄向前行,不開心也要繼續,改變自己,堅強地不管對錯都要走下去。今天,擁有幸福的家庭,有兩個小朋友、好丈夫、好奶奶,很幸運似的,別人未必了解我曾經的付出,努力去進化。終於,長大成人,學懂照顧情緒與身體,省觀自己如何可以變得更好,同時去幫助未能走出來的其他人,不要逃避壓力,追尋理想生活,過去的小男孩變成了媽媽,不再假笑,懂得表達喜怒哀樂與疲累,接受今天的自己。」
**完整「繪。話」紀錄:
香港母親的「繪。話」紀錄 2.1
香港母親的「繪。話」紀錄 2.2
香港母親的「繪。話」紀錄 2.3
香港母親的「繪。話」紀錄 2.4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