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課堂習作中看到「七張靜物攝影」,影像不算突出,但映照出拍攝者潛在可發展的眼界……
在數碼相機和手電攝影大行其道的年代,一張「照相」只是萬千按鈕下的尋常意識活動,彷彿都是頃刻影像世界裡微不足道的「物理現象」而已。當「頃刻」被攝錄成物理數據,「意識」又貌似從未如此快速被「具體化」的呈現在電子熒幕上,它猶如變成「可擁有」的「記憶財產」!
如是想:「個體」的「幻」和「見」之間,在難以認真全然估量個體周邊事件出沒移轉的機會數值底下,假如你我願意用上那「神奇的頃刻」,給予一次短暫冥想的空間,真箇遊入「那被凝固的頃刻事物現象」,細味焦距間視角的偏差或光值如何影響著眼前色澤的混成,又或是因閃念突如觸動起的交感神經,給豐盛了(或偷去了)所「見」所「感」的、可兼容的(或可排斥的)物質內涵,引伸讓身體的一次特殊接觸,打開意識黑盒,尋覓當中「文化百籽」又何妨?
我很喜歡以「攝影速記」(由五張到十張「自選系列佳作」不等組成)與同學溝通,亦經常藉影像追蹤同學的「眼界」和「思路」。少管是不經意的獵影或是刻意求功的鏡頭運用,我每認真的去看,當中可觀照的人文世界,其脈搏默默從影像中折射出來,給予「行動者」和「觀影者」不尋常的延伸學習及想像空間。
只是,數碼影像跟傳統相片的感覺又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相片,由攝影底片(膠卷/菲林)到感光紙上呈現的物理光影,不單反映著攝影者對特殊沖曬工藝和拍攝技巧混成的認知度,在物理光學條件和實際物質條件(尤其是假手他者沖曬照片的情況)的雙重影響下,顯像背後,實在非數碼照相可相比,當中人為的和萬千物理移轉的變數,每直接改寫著內容的質素。循時間流逝,物質印記又多了原作品沒法假設完成的「氧化痕跡」。正是如此種種不定性,一張沖曬出來的相片,按時空和被安排的觀賞框架,默默傳送著與環境相依的微妙情意,拉開不一様的觀影領域……
七張靜物攝影……
連鎖著意識深溝裡尋索的重重未成形的自體……
或許只是某天某時某地,記錄了攝影者當下的連串意識行動。誰料它會變成人、事、物間結緣的橋樑?驟似無中生有,卻隨攝影者和觀影者本有自性意識,借影像碰觸可發展的想像,憑主觀感覺的客觀物體組合 ﹣(因光源和曝光值導致)藍綠色調子的影像,於二者來說,「寄影傳情」的抽象交流,恐怕內置很多環境和心理條件,各憑藉有限經驗,對當下所(可)「觀」所(可)「攝」的意念,畢竟是「離有亦離無」的「空境」而已!物象的「差異」,源自二者所執之「法」而有所「見」(於攝影者來說,所攝一刻之「見」和留在相紙上「再現」間的時空轉移,其「意」理應已不一樣了),扣上二者同場作「後事實審思」的那間那時,「記憶」的「實體」早應肢離破碎,奇怪是我們(或許只是我)仍深信著「觀影一刻」的「現實場合」和「可沖曬出的記憶實體」!
(那已是近十七年前的事?)
七張,也許已是推敲的數目,試圖拼湊出一種重量……
(數字的實體,畢竟可無限延伸,看「想觀」的領域而已!)
靜物,卻不完全代表攝影者的意識本質……
(物極必反,及後連當事人也千方百計想逃脫自性之日,何「靜」之有?)
攝影,似攝魄勾魂的反觀遊戲,呈現的也許是拍攝者對世界的觀測國度……
(這玩意昂貴亦無底,還是一部廉價猴哥相機一次意外下的「漏光照片」更有趣味……)
一切,聊是因一份「可繼續發展」的信念,把多少尋常影像和拍攝行動,頓看成為開闢生命意思的根源!於我,這份「可發展」的執見,如同將攝錄在腦袋中的「記憶」,假以不對等的「沖曬意義」,建築「緣起」的「真實性」而已!難道創作者的心,像黑洞般從不休止的吸盤,老不放過「自在」的人事?
「可發展」的「內涵」,每只「因業」而出現「因作」之心罷了!
倘若,那日那間觀影流轉之外,容許雜念將「相」異化,彼有此有之地,其「影」或缺,其「人」其「聲」,皆屬尋常「意外」便了!其「可動心」之物,如萬法容之變異遷流,不執其實有實無,「記憶」的重量,自然從「自性」中開解 ──
「記憶」的影像,何必決「定」呢!
瘋子日記/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