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網站:http://participatorytheatreproject.com/
雖然舞台製作與大部分市民的生活絕對稱不上息息相關,但是香港每年仍然製作超過一千個各種藝術形式的表演。數量多,不一定值得慶賀。數量反映我們的製作系統和行政操作之純熟,數量也是藝術內涵日益枯竭的警號。生活壓力加上資助制度的思維,導致技術先行的製作模式,是否無法擺脫的宿命?


「觀。聲。陣—參與式劇場在地研究計劃」力求開拓「資助—製作—藝術家成長」三者關係全新可能性。計劃為參與藝術家提供在無須追逐「製成品」的情況下,全心全意發掘他們關心的題材的在地性、社會性和藝術性。計劃環繞三大概念支柱而設計:
– 從策展概念出發,由策展人負責籌組藝術家團隊,製造契機,讓跨界別的成員在創作上互相撞擊
– 重新設計以及定義觀眾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位置
– 容讓參與者在熟悉的環境中作持續的藝術及技術研究
「開放性」是態度,是選擇,也是價值之所在。計劃的每一位參與者,包括藝術家、觀眾、工作坊學員、觀察員、工作人員,請向開放的行動研究投入你的觀點,為技法灌注人文關懷,讓我們從各自的人生經驗之中,找到舞台的個人意義。
駐場研究工作室:流白之間
從策展概念出發,由策展人負責籌組藝術家團隊,鼓勵跨界別的新組合在創作上互相撞擊
香港舞台製作對速度的要求,引致創作人忌諱風險,傾向長期與相同的藝術和技術班底合作。此習慣雖然有可能令各人通過長期合作產生默契,但熟悉的合作狀態無法引發新的藝術撞擊。年輕的創作人由於人脈發展尚未成熟,更需要外力為他們製造與不同界別和資歷的團隊夥伴合作的機會。何應豐和李海燕,利用各自的資歷及跨界別優勢,從策展概念出發,負責籌組藝術家團隊,製造藝術撞擊的最大可能性。
重新設計、重新定義觀眾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位置
香港舞台演出以「製成品」方式出售,觀眾亦慣常以消費商品的心態購買門票,以「擁有」製成品心態觀賞演出,對藝術抱持「用完即棄」的態度。這不但完全偏離藝術欣賞的本質,亦令參與藝術被定性為眾多消費或消閒選擇之一,被放置在無法與之競爭的商業活動的對立位置,在全球藝術商品化的趨勢中進退失據。
本計劃特別著重重新設計、重新定義觀眾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位置,尋求開拓在形式上可能是新的、但在本質經典的觀眾參與模式。當中關鍵詞是「擁有權」(ownership)、「協商」(negotiation)、「判斷」(judgment)。參與計劃的藝術家和觀眾,必須同時對創作投入思考、商議方向、判斷藝術成就。藉着重整表演者與觀眾的關係,讓我們回溯劇場初衷:作為演員和觀眾同時平等存在、各司其職地平等參與的一次聚合。
容讓參與者在熟悉的環境中作持續的藝術及技術研究
香港舞台藝術面對的排練和展演空間問題,多年未獲解決,對創作的負面影響包括:(一)演出傾向以舞台技術彌補藝術發掘的不足;(二)每次排練或演出,團隊都要重新適應空間,消耗時間和精神;(三)難以培養觀眾對同一空間的安全感和依賴,窒礙了固定人流帶動文創空間周邊經濟活動的發展。我們幸運地獲得場地夥伴的支持,兩年計劃期間可持續使用同一場地,駐場藝術家可以進行場地裝置而無須每天拆卸,亦可作持續性演出(durational performance)而不會受場地關門時間限制。觀眾亦可藉此了解空間性格。
請瀏海: https://participatorytheatreproject.co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