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拿出手提電話應用,身邊的青少年朋友,視線多快眼聚焦在電話的品牌型號。又或是每次碰面,他們首要的話題總離不開穿著在身體上的一「景」一「物」,彷彿鞋襪衣衫和一切手提用品,是建立「對話」的「可靠起點」(當然還有不可缺少的「食」題),只是隨後的,竟發現那是他們生活裏僅存「可規劃的現實」,其存在每被看成是反映生活潮流品味和時尚素質的唯一指標!

    唯獨生活內在的現實,總找不著可落腳的空間!

 

    與青少年朋友(或任何像我患上頗嚴重文化「智障」或「恐懼」的朋友)開拓其生活現實的版圖,似乎需要學習如何從他們的「談話領域」開始,引申思考和想像,將視界推展至「鞋襪衣衫」的「內在」片層,令他們可重新認識普及文化之餘,懂得建立更多元的跑道,超越那過於「方便」的物慾界限,進一步「借物觀景」,立體地接觸生活的宏大空間。

    從假設之中,建構進入現實生活種種圖象的方法,辨認身體版圖背後的象徵系統和文化記號,借物件外在的形軌,切入與社會的身體交晤的「街道」,遊看那曾與歷史(包括物件本身發展的和與人類文化整合的)碰面的、形而上的、包容著各式規模的大小接觸,給「鞋襪衣衫的世界」一個大翻滾,摸進其內在編譯著的生活紋理,咀嚼物質本有的內蕰。

    但一下子,在缺乏立體和平衡各大小主流和非主流文化氛圍的國度裏,「重整版圖」委實是艱鉅的任務!當連我們的「高等學府」,也以邁向與消費文化同步為「生存先機」的時代,又怎樣教我們的新生代解放於物慾投資的枷鎖,建立可攀登的「精神文化天梯」,締造不一樣的人生?

    (或許那又是自己一再墮入的假設陷阱,將「此」與「彼」的人生比比劃劃,冒昧地將人家「精神」解構,妄自尊大……)

    記得年幼時,家境清貧,父親卻十分重視其鞋襪的品牌是否可「出入大場面」,對他而言,不知是深信著「先敬羅衣後敬人」的「大現實」與「能否成功揾食」有著不可分割的微妙關係,或是可令他昂首闊步「見人」的重要「腳下基礎」?從童話故事《仙履奇緣》的神奇玻璃鞋到今日廣告中米高佐敦「神奇投籃」的Nike波鞋,從東方到西方的通俗文化價值,都似乎離不開那「向著高處」造夢的「現實」,借某某或成為某某「大人物」的假設典範,建構成生活行為潛意識的主要部份。

    今日,彷彿仍處於「有待某某大人物支配」的年代?封建,從未走遠!

    今日城市生活的需要,在實質性和假設性的本質上,更見模糊!

    身體,在此種種模糊膠著的狀態下,其版圖封閉於重重商品之間,迷失了大自然方向!(或是,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牽引出來的尋常異象,等待否極泰來的前奏?像非典型肺炎病毒入侵一樣,只怪我們眼界老是自大的,自蠶於自我建構的迷宮之中,摸不著痛症的根源!) 

    在長期享樂主義的大氣候底下,身體的行事版圖每因應其物化的生活觸覺,很早出現了不尋常的變化。當身體每日浸淫在物質環境、追逐於大氣候鼓吹的商業流行文化之間,在政府、學校、傳媒一起進入「商品化」的年頭,身體如何存放那可靜息的空間,過濾萬物雜交所帶來的浩大廢料,從中尋索巧思通靈的養份,是必需積極面對的當急之務!在西方各國鼓吹全球一體化的潮湧下,資本家的偽善與無底的貪婪,更見迫切加快複製著大量精神廢料,令人文精神難以抓著可喘息的空間!

    香港,多年來急欲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園丁,社會的生產線上,仍承託著昔日戴卓爾夫人在英國的文化干預政策,摒棄了精神文明的許諾,純然為資本家服務,連精緻文化都只是為他們肯定和鞏固財富的其中手段,將人底本源的精彩人文精神價值,摧毀於無形……

    掛在身體的版圖,只流為引證著「商品市值」的外殼,每日接受著市場性波動而早變得內虛外患、彷彷彿彿的浮遊體,在充斥著污染的醬缸中,伸手不見五指曾留下的生活印記!那麽 ——

    社會工作,難道是一種學習收拾殘局的專業?

    藝術工作,難道是點綴市場穩定的節慶手作? 

    要重拾生命版圖上的珍奇,必須有勇氣面對一連串「道德風險」,將「紓困解危」的焦點移師至「沒有明顯市值」的軌跡上,尋找遺忘了的生活常識和心智: 

–       爸爸的破鞋曾走過怎樣的路?
–       媽媽的高跟鞋,如何繼續折磨著她的脊患?
–       手上的配錶,可教你我如何追蹤心率和時間的關係?
–       在故衣店買來的二手牛仔褲,曾飽經怎樣的時空旅程,才遊至此間自己身體的領域?
–       緊束的胸圍,是廣告牌上完美的假想?還是人類史上進化經年的時代「矯型產物」?
–       Calvin Klein的內褲,與母親在街市買回來的「廉價貨」,你會如何試列舉比較其優劣,從中窺探學來的市場價值觀,引申繪畫一個有關內褲的「心智地圖」(mind map)?
–       假如你是一個「衣服」設計師,可否分辨「時裝」與「衣服」的差異?
–       爺爺身上的婆婆手製「孖煙通」與自己身上的名牌「孖煙通」,可有不同吸引異性的功能?或是深切影響其「方便撒尿」指數、值得考究和比較的「貼身恩物」?
–       今日除下的衣衫,曾出入過甚麽大小場合?與世界的大小管道,又磨出過怎樣的關係?
–       是甚麽引至衣衫的「壽命」縮短,給你我將它丟棄的理由?
–       替董特首理髮的,功夫可會媲美石湖墟市內巷的街頭理髮師?
–       你可有認識一位正在面對饑餓的埃塞俄比亞朋友,你會如何跟他/她談「時裝」和「品味」?
–       黏在衣襪上的微生物,曾與你我毛孔作上怎樣的「對話」?
–       你衣著的觀念和品味從何而來?從何而變?
–       將此間與身體連上「貼身關係」的衣衫,逐一追溯其製作及物料本源,你會發現一系列怎樣的故事?
–       當媽媽衣櫃裏久未露面的「喇叭褲」,竟成為姊姊身上的「時裝」,她與她碰上的「流行文化」,又何以在此間「接軌」?
–      今日在運動場上穿上的「火箭隊」球衣,可有令你的球技突飛猛進?有的話,是你、還是那件「神奇球衣」真正發揮出生命的能量? 

    身體,在此時此間,牽掛著一層層不斷變換個性的生活意象,與世界版圖間接地或直接地打上交道!衣冠文物豈只是古時的興緻,緊貼著的是可延展引伸的生活版圖,其「實用性」和「可鑑性」每意味著由祖先走過的巷陌溝坑,跨越各大小文化渠道,與你我身體建構著不一樣的生命價值和觀念,其底蘊的文化藏量,實在不可輕蔑!

    倘若在主流通俗消費文化的薰陶底下,能同時相對地擁有包容嚴肅文化的勇氣和堅持,借它重新觀照遊歷在香港街道的身體版圖,豐盛和福澤他朝整個城市的文化厚度,懸掛在身體上的一切「景觀」,可會更精彩迷人?

 

何應豐/二零零三年四月十二日

社區文化大使計劃「重整香港新版圖」手記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