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化論壇、議會及講座策劃。協調及建立文化伙伴計劃。策動社群文化及藝術活動
【 一個似家居展銷中心的獨立模範陳列室,嘉嘉坐在中央,一片忘形⋯⋯
【 嘉嘉,三十八歲,一子一女的全職媽媽⋯⋯
【 「要搬新房子了!」嘉嘉近日如是的想著,但不知道為什麼,只是一種莫名的恐懼,希望改變⋯⋯
【 她開始想像,每天每日家人進出的「生活影拾」,一邊按照自小幻想的邏輯,試圖找出「安家」的線索,一邊看到「生活實況」,在家居不同角落中,滲出層層不知不覺的荒誕⋯⋯
【 一個一個的現身「模範展覽室」,各自又遇上不同家人,長期「使用家居」的習慣,輾轉把空間拉回日常中:整個世界,逐一滲進了「意/見」和「道/德」,一步步轉化成充斥著「不解」的「行為」和「語話」模式,各自表述著「家的妄想」⋯⋯
【 天娜,快五十歲。她坐在一棵巨大石牆樹下的長石凳上。風很大,葉子沙沙作響⋯⋯
【 樹影,似流過牆上石塊,再移植到地上。天娜,擔天望地的,難得閒著⋯⋯
【 風,沒有要停止的跡象,此起彼落的,像在借樹作樂,撰寫一首《秋風起》的交響曲⋯⋯
【 徐徐風起風落,「音樂」似打動著天娜的神經,她伸手拾起飄過的落葉,細看其形其色,也摸摸它,嗅嗅它⋯⋯
【 一位已過八十的老伯緩緩走進,坐在長凳上。他似是「街坊」,凝望著天娜,神情自若。憩坐,似是他最享受的「日常事務」⋯⋯
【 天娜似熟悉這老伯,向他點了頭,繼續落葉的冥想⋯⋯
【 兩個人,似合成著一幅教人冥想「天地友誼」的圖畫:她一邊享受那時那間葉葉片片的釋然,一邊聆聽老伯吱吱唔唔的破碎語音⋯⋯
【 間中傳來兒童嬉戲的聲音,附近應是一個孩童遊樂場⋯⋯
【 老伯開始他另一天石牆樹下的故事,斷斷續續的,零碎的東拉西扯⋯⋯
【 天娜不知聽過了多少遍,但絲毫沒有厭惡的痕跡,還間竭性坐在石凳上聆聽,猶如有所感觸⋯⋯
【 空間是模擬涉谷一座高廈的一間頂樓咖啡廳,一個巨大的窗,可俯瞰半個涉谷的市容,下面是馳名的十字路口交滙點,到處是攝錄機,捕捉紅綠燈轉換一剎的洶湧人潮⋯⋯
【 雲尼是「唯一的客人」,坐在窗前看書,一邊呆望著涉谷的人潮,一邊讓飛絮自由馳騁⋯⋯
【 那年雲尼才二十出頭,憧憬往後可自立的人生⋯⋯
【 五十三歲的雲尼坐在昔日的身影旁邊,凝視著那年那間短暫的、正在學習全情投入自由生活的自己⋯⋯
【 一個雙重迴轉著的空間,內環是中央區域,順時針方向極緩慢速度的轉動著上面坐著的阿Sa,她年約四十,正在翻查一個行李箱內的陳年細碎;外環是五角型,連著(透光的)牆壁、一個密封的巨大玻璃窗和兩個門囗,一大一小,同樣以極緩慢速度逆時針方向的轉動著,過程中,不同人物隨阿Sa的記憶或發現的物件進出,他們都沒有說話,神情呆滯,似實還虛的按聲音和相關處境導航著身體去向。每個出現的人,都留下一些痕跡,逐一以「廢棄物」給空間砌疊著、摸索著「未知」的模樣⋯⋯
這是「何必。館」主辦《如花。如水。如母》,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這是沿著時間線逐一追踪一百位母親的「繪。話」紀錄。《如母》,是 一百位香港母親故事的「繪。話」的電子文本詮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