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如水。如母》是繼《觀。聲。陣 :參與式劇場在地研究計劃》後另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邀請了100位香港母親參與「繪。話」式訪談。繼而有16位不同界別的藝術工作者參與硏究及創作。計劃由2020年暑期開始,2021年十二月底結束。
立春
時間無始之始 陽光隱藏,在 如霧裡雨點的沉默,在 放大鏡之下 —
[ 在那,在那 !? ] 這是尋找細胞如泡影的迴聲 — 顫動那幽微的陽光之中 — 在
母親的手在白色紙上,
詞語中的根纏上七重天
雲層水氣折射 一分一秒,
之間,過去
片片層層光的碎片
如何撿拾,重組那遺留下的光影言語 !? 言語與言語之間,又是如何尋找那遊失了的生活迴聲 !?
我
迷失
眼前那光影千色,點點構成的屏幕
困頓
身體那層層積累,片片碟語的生活背景 那真實的迷與困,何以能對話 ? 而 [ 如。何 ] 溯洄站在水中央的自身 !?
不同的白色空間,不同的工作坊,不同的身影
片層接疊
[ 如。土 ] 的作坊,泥土藏著水的記憶,黏附在身體之外 靜觀 – 持抱那寂減的身軀 – 對話 – 送別生命的出又 – 最後,把泥土抹去,記憶流進身體之內
出生,潔淨,迎接那大千點點的世界
離開,潔淨,淨化那心內微塵的幽光
我
不迷,卻消失。沒困,卻安頓
在那眼前,如白色畫紙上的話語身影
刻錄在
呼吸之間
一分一秒一秒
那過去的記憶,接上片層眾人生命的紀錄
而紀錄又如在當下,與觀者構成各自的身心記憶 ?
看了何應豐對<如花如水如母>的計劃"報告”,我會好奇接收這"報告”的主事人,她/他有沒有什麼行動在後續呢? 是會把它好好安放在數據硬碟之內,或是按一鍵放上雲端?或真的會好好地為同行藝術人投放更多協助呢?
在閱讀何應豐的"報告”文字,才讓我真實地觸摸整個計劃的框架模樣,一木一紋,一接一柺,一冷一熱,十方帶我去回望自己有份參與走過的每一步,仿如置身兒時遊樂場的馬騮架之中。
引一
由擬訂計劃、尋找合作夥伴到申請撥款以至整個計劃的實踐,《如花。如水。如母》前後兩年多的旅程,相信給了我以至每位參與計劃的團隊成員很多的「生命功課」。
研究題目:生命經驗如何轉化一個人
「我以為這是個研究受訪母親的行動,然而這個同時也是研究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