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談論戲劇,多停留在以戲論戲的框架裏,從藝術培訓到劇場文化,每自我封閉在「專業世界」 ,三番忘記了創作戲劇的初心和藝行的本體 - 回應當代眼下世界種種的荒謬。這系列是試圖重訪近代西方戲劇家幾曾關心的人情世事,借劇本裡外人物和作者重探「這個本來不是另一個世界」的世界,深思戲劇在文化上應有的視野和思想⋯⋯

淺探近代西方戲劇
當人談論戲劇,多停留在以戲論戲的框架裏,從藝術培訓到劇場文化,每自我封閉在「專業世界」 ,三番忘記了創作戲劇的初心和藝行的本體 - 回應當代眼下世界種種的荒謬。這系列是試圖重訪近代西方戲劇家幾曾關心的人情世事,借劇本裡外人物和作者重探「這個本來不是另一個世界」的世界,深思戲劇在文化上應有的視野和思想⋯⋯

戲劇,許多時總教人感覺作虛弄假,不用太認真!弔詭的是,因戲劇而引發出的文化爭議,不論地緣國界,從來沒有停止!由劇場到電影電視,以至今天網絡上的「視訊娱樂」,當中故事,少不了「戲劇性」、「藝術性」和「議題性」的編撰。其中言語,不乏渲染性的消費樣式。今世代,在資訊泛濫的時勢,對戲劇文學的探索,猶似走入「蔓徑荒草」之地,少有能靠近日常!

閱讀全文→

探討尤堅利。史華斯在《龍》劇中「怪獸」的造象和擬構
當人身處在一個陷入暴政管制下的地方,閱讀昔日蘇聯(俄國)劇作家尤堅利史華斯(Evgeny Schwartz)於1944年寫的舞台劇本《龍》(The Dragon),應有一番難以言全的複雜滋味!

閱讀全文→

前言
上次和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 1929-1995)的《哈姆雷特機器》(Hamletmachine)最近距離接觸,要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替陳炳釗在香港話劇團導演的製作設計舞台和服裝的時候。昔日從視覺領域去打開閲讀這劇本相連的「異域」,如同透過物質世界,開展和拆解文本中拉張的「後現代哈姆雷特拼圖」,猶似邀請我走進穆勒如何描繪給資本市場活剝的二十世紀悲愴世界。

閱讀全文→

– 重讀英國劇作家愛德華邦德1965年作品”Saved”
「我」,能否「得救」?
這問題本來十分吊詭:究竟是在群集社會中要尋找到「我」的存在意義,還是因社會本質的腐敗,才會期望「得救」?在盲從篤信弱肉強食的商業社會,對以體制之名爭取到既得利益的人來説,誰會承認制度上存有剝削和利益輸送,造就了「腐敗」的局面?在資源以至精神嚴重失衡下,誰真的願意或能夠拿出道德勇氣,伸出援手,「拯救」看似事不關己卻長期潛伏的社會生態問題?

閱讀全文→

(按:筆者不懂德文,以下書寫是根據臺灣陳佾均在《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中譯本的閲讀出發成文。)
假如「閱讀」是一種本質上不斷自我創造卻又無法完全的經驗,閱讀德國劇作家凱文·瑞特貝克(Kevin Rittberger)2011年面世的舞台劇本《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絕對是一次「無法完全」的體驗,當中蘊含著重重自我修正、重組、脫軌、發現、求證、推敲、反覆的思考和叩問,亦復在斷續之間,相互離合在不定的、瑣碎的、連鎖的、可兼容理性和感性去細味的「時光旅程」,過程中輾轉進入不同移動著的文化陣式,教任何試圖尋找人生中可繼續上路的出口變得悲憫莫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