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健:
仍記得遴選後那份垂頭喪氣嗎?不知是不滿自己差勁的表現,還是我們的「蠻不講理」?是您過份自信,還是我們沒有恰當考慮您的感受?
或是,因發現到既成的壞習慣,總是像鬼魅般死纏不放而令您不知所措?
還以為一年前已解決的事早成過去,才明白我們自小因成長環境而建立的生活慣性不是一朝可奇蹟地破解,它的源頭和每日生活中仍相關地考驗著您我耐性的本能反射,又豈會因某刻的理性和諒解,便可以將「保護罩」消滅?在父母也缺乏言行一致的大前提下,做兒女的就是不服,是嗎?
兒女對父母的希冀,總是不現實的、無休止的訴求!
父母對兒女亦然!
從社會中借來的道德假設,在沒有徹底消化便拿上手胡扯運用底下,不知剝奪了多少父母子女可獨立建構的關係!從子女出生那刻「親子關係」才真正曝光成形起首,雙方才真正開始經歷、學習和尋索「為人子女或父母」的特殊感受,我們竟老是忘卻生命中「每一刻」的「第一次」和它底累積出來的一切情理,選擇套上種種假設的理所當然和責任,結果各固守在「倫理城池」中借來的某某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價值觀,令相互漸漸蒙蔽在籠統的倫理表層,找不住亦看不清獨有的關係條件、局限和特質,各自鎖在預設關係的「應有現像」上面,中間可相容互補的空間頓煙消雲散,連基石也在不知不覺間抽掉,又怎能令關係站穩腳步?
易地而處,究竟我們是否一定做得比對方好?
可知一切人倫關係都不是必然的!
血緣的拉扯,每在「缺乏理性」支撑的情感網絡底,牽纏著數不盡的矛盾、寄掛、愛恨、恩怨、誤解、包容、偏執、背棄、情義、質疑、呵護等種種難分難解的複雜情愫。雙方時常溜出口邊的多是因過份急切的關懷而衝出的斥責,在循環惡性的支配下,將潛意識填塞著互不相讓的怨憤,只為得到對方多一分的憐愛和諒解?同根,委實意味一生要學習相容共處!
我們都很容易墮入「理應完美」的圈套中,因忘記了「一切並不會剎那間變得完美」而終日怨懟和苦惱(我們的「壞習慣」多是從此而衍生)!當我們真正明白因生命的不完整,才給世界提供了許許多多教人「建立完美套餐」的大小軟硬工業和學術理論,從中尋求人底「不完整美」的價值和可能出路,我們才相互有「可不斷延展和開拓更好關係」的基礎和呼吸空間……
生活空間就在不斷學習原諒自己和體諒別人間得到徹底的相融互通!
舞台空間建基在重新打開這份空間,進行閱讀、辯証和思考!
真感謝您在工作坊的坦白分享,道出您一言一行和惱人態度的源頭,反映著家裏習慣了多時的「談話方式」和「面部肌肉運作方位」,竟是有跡可尋。能這樣率直、不再介意別人的看法,分享一些貼身的體驗是極不容易的事。我實在自愧不如,要多向您學習!
心誠則鳴!「成就」不在於他朝「理應的偉大」,而是在每日每刻迂迴的情理拼合之間,看您我「見」地的心性!
瘋/二零零三年七月十九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