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探討青年起動、民間自主藝行的講座及研討會
何必。館策劃
天邊外劇團聯合製作
舉辦地點:天邊外自由劇場
【大角嘴必發道71-73號唐三樓】
時間:2012年1月15日至2月29日(逢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主持:何應豐
一
街頭演藝文化的喜悅和落差
2010年4月6日6時街頭藝人蘇春就在記利佐治街附近行人專用區表演時被控阻街一事,最後獲東區法院判無罪,更申明是《香港基本法》准許的,即香港市民享有文學藝術創作自由權利。是次案例對香港街頭演藝生態及文化意義尤為重要,但現實中的街頭,在地產霸氣和商管主義的文化下,如林森及歐陽東般行走街頭,以藝行提倡文化自由、自省和自主思考的青年行動藝術工作者來說,又是怎樣的一場又一場的挑戰?
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分享嘉賓:蘇春就(街頭藝術工作者)、林森(自由藝行人)、歐陽東(行為藝術工作者)
二
官辦文藝框架以外的文化出路
三十年來香港演藝文化發展都在政府政策及支助框架下運作,當各大小藝團爭相被納入恆常支助的保護傘下,民間演藝生態,不少堅持獨立自主的創作人難免成為政府管轄下的「棄嬰」或「壞孩子」。在缺乏健全文化政策或有效推行文化建設的前提下,官辦的文藝框架仍脫離不了昔日殖民地色彩,未及正視以公帑支持文化發展的整體長遠策略。曾多年在街頭及建制框架外遊戲多年的楊秉基,如何比較好戲量獲藝發局一年支助前後的體驗?年來自資天邊外劇場的陳曙曦正計劃搬遷,箇中又有怎樣的「框外動力」?一直關注性別與身體議題,游走於婦女運動與性別運動的自由行為藝術工作者梁惠敏,一代人公社創會成員的她又如何重視自主獨立的藝行之路?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分享嘉賓:梁惠敏(行為藝術工作者)、楊秉基(好戲量創辦人)、陳曙曦(天邊外劇場創辦人)、
三
超越消費文化的藝術行動和意義
對「一年唔幫襯大地產商行動」發起龐一鳴來說,深知消費文化如何深蝕生活構層之道,但又可真能超越其魔咒?以劇場藝術在國內進行社群工作的陳美蘋,如何回應消費主義建立其陰霾以外的行動想像?在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畢業的黃靜婷,又如何體驗「教育消費」和「追求學問」根本精神脫軌的原委?三人走在不同生命線上,各自對「超越」的理解和相關行動有何心得?
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分享嘉賓:龐一鳴(一化人公社創辦人)、陳美蘋(戲劇用於社群工作者)、黃靜婷(舞蹈工作者)
四
文藝跨界的文化需要和動力
經過工業革命和二十世紀商管的文化洗禮,知識遭受嚴重分拆及部門化,在分支分科、各建山頭的大環境下,表演藝術同樣逃不了「各自論述」的場境,不但各方嚴守其「專業城池」,保護「既得利益」,加上缺乏理解可相容的美學及文化知性,今日文藝跨界,每只停留在「商業噱頭」上,少有重視其相互兼容和互動的本質。陷入如此困局,對萬維網世代的創作人來說,他們又會有怎樣的想像?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分享嘉賓:邱頌偉(戲劇工作者)、葉卓棠(舞台設計師/音樂人)、黄宇恒(中大解剖及細胞病理哲學碩士/燈光設計師)、林燕(港大醫學院哲學碩士/澳洲Griffiths University戲劇教育碩士/演員)
五
如何重新思考演藝創作資源的根本概念
過去二十多年,政府投放在演藝發展的資源委實不少,其中亦造就了一大群藝術行政新貴,支配著本地創作的發展面貌。在缺乏透徹及具長遠視野的「文藝政策」(絕非「文化政策」)下,資源分配只聚焦在資助額的概念上,缺乏開展已存有的「物質資源」(如有效運用古蹟及棄置村校、工廈及公共空間)和「非物質資源」(如建立有效政策、建立強化獨立思考的文化教育等)的跨部門協作力氣,大大削弱整體發展的文化想像。結果新生代在「缺乏資助」的大前提下,如何尋找自主自立的出路?「創作資源」的根本概念是否早服膺於體制的侵吞,忘卻了為何創作的精神主軸?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分享嘉賓:黃譜誠(戲劇工作者)、李健偉(演藝創作人)、陳美彤(浸會大學人文學系學生)
六
仍待開闢的演藝推廣策略和文化新想像
今日演藝推廣策略,大概都是受商業推銷概念的影響,無論由宣傳海報(包括地鐵燈箱)及單張的設計到受政府支配的表演場地規劃,都進入了「如常運作」的「搞騷」模式,甚至更進一步與商場及商品推廣看齊,重複著「廣告」的技倆。當文藝事業在文化發展的角色和「地盤」,似早進入萎縮的寒冬,在萬維網早已普及的新世代,是否可借機重整,開拓不一樣的獨立空間,自建更立體的演藝及文化交流的平台?「公仔箱」(電視)外的演藝文化,是否可以邁向更多元(小眾又何妨)和更廣泛的文藝交流,建築新想像?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分享嘉賓:潘詩韻(編劇/自由文化人)、林鴻怡(自由文化及表演藝術製作人)、Billy Hung (迷你噪音/音樂人小站)
七
自由民間藝行的社會意義
當獨立音樂場地策劃 Hidden Agenda沒有因一再被迫遷而放棄繼續其獨立信念、當菜園村被迫遷而衍生了生活館的概念、當傳統建制不可能完全扼殺了宗教精神的行動想像、當獨立創作自主變成重要的人民力量,上述如此種種民間藝行,怎會沒有社會意義?自由,不是等待人家給予的。如李小龍在他生活藝術一書中所言:自由就在自己和行動裡頭!藝術,可不是一條重新認識大自然、自己和社會交往的橋渡?
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下午3時至5時半
分享嘉賓:李俊妮(菜園村運動生活館搞手)、快必(回歸基督精神同盟發起人)、小丁(自由創作人)、黃津珏(Hidden Agenda/獨立音樂場地策劃)
電郵查詢:info@hobitgoon.com; juliamok@yahoo.com
電話查詢:(852)26395065; (852)31659394
*費用全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