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蹈家曹寶蓮(1966﹣2013)於2010年完成她首個獨立作品《觀蓮》,藉舞蹈觀照自己一生的種種經驗,更直視與病魔惡鬧的身體印記。之後,她左腳因癌細胞擴散,於手術後已不良於行,但無懼繼續走上舞台,2012年11月,她在「何必。館」作品《大鬧天宮》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次舞台演出。五個月後,寶蓮與世長辭。
The final journey of Tso Po-lin, from 2010’s LOTUS IN MOTION to 2012 in Ho Bit Goon’s O YOU HEAVENLY CREATURES!
香港舞蹈家曹寶蓮(1966-2013)曾先後七次與創作人何應豐合作,作品包括瘋祭舞台的《大路西遊》、《七重天》、《蕪湖街上好風光》、《曝/光》及《大路西遊2之(阿)公審三藏》,2010年獨舞作品《觀蓮》和 2012年11月「何必。館」的最後演出作品《大鬧天宮》。
﹣又回到貝克特的《等待果陀》
第一次看薩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的《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美國侯斯頓(Houston)賴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內的漢姆漫會堂 (Hamman Hall),記憶猶新:兩個身穿萊路與哈地(Laurel and Hardy)式衣裝的流浪漢,冥冥打開了我叩問生命中一切行動背後本質意義的思考門戶!自始,貝克特作品便成為我日後持續思考的重要梯階:由他的短劇、小說以至長劇,及至他超級冗長的句式到簡約的戲劇行動指示,之間引發我從可能隱喻探討存在的意識本質。我在香港首個導演作品是1984年在藝術中心麥哥利小劇場自資製作貝克特的《終局》(“Endgame”)。以「終局」來「開展」自己的「事業旅程」,回想起來也真的弔詭,似是一種學習「先死而後生」的修心功課。或許,那次用上了五個月綵排的經驗,焦點不獨在戲劇,更重視的是貝克特戲劇結構和文字創作背後所揭示的存在意志,箇中非比尋常的叩問旅程,教當時仍年青的我學習重溯幾曾活過的日子。及後二十年,再度兩訪貝克特的《快樂日子》[i](“Happy Days”),其間更在我的一篇研究身體的論文[ii]中,建立「貝克特路徑」(Beckettian Trail)的理論想像:以貝克特對生命竭而不捨地探知的精神作啟示,藉「藝術行動」(art-in-action)進行重整生活及建築另類身體意識領域的可能。
曹寶蓮 (1966﹣2013)
寶月明晰舞謾世間情容
蓮步千姿蹈道天地無跡
香港土生土長舞蹈家。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1988年獲「亞洲文化協會英美獎學金」赴美國北卡羅莱納州参加「美國舞蹈節」及「麻省舞蹈節」,並同時到紐約體驗生活。1989年加入香港舞蹈團,於《周璇》、《寶蓮燈》、《画皮》、《春香傳》、《胭脂扣》、《玉卿嫂》、《誘僧》及《菊豆》等舞蹈演出中担當重要角色。1995年獲「賽馬會獎學金」遠赴紐約艾云艾利舞蹈中心深造一年,回港後,1997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 ─ 舞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