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香港演藝文化發展都在政府政策及支助框架下運作,當各大小藝團爭相被納入恆常支助的保護傘下,民間演藝生態,不少堅持獨立自主的創作人難免成為政府管轄下的「棄嬰」或「壞孩子」。在缺乏健全文化政策或有效推行文化建設的前提下,官辦的文藝框架仍脫離不了昔日殖民地色彩,未及正視以公帑支持文化發展的整體長遠策略。曾多年在街頭及建制框架外遊戲多年的楊秉基,如何比較好戲量獲藝發局一年支助前後的體驗?年來自資天邊外劇場的陳曙曦正計劃搬遷,箇中又有怎樣的「框外動力」?一直關注性別與身體議題,游走於婦女運動與性別運動的自由行為藝術工作者梁惠敏,一代人公社創會成員的她又如何重視自主獨立的藝行之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