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網站:http://participatorytheatreproject.com/]
研究成員:梁曉端(演員)蘇善誼(舞台及服裝設計)黃衍仁(音樂人/演員)俞若玫(文字工作者)
「烏糟野」這一種由概念周旋出來的意識產物,畢竟蘊涵著重重生理、物理、歷史和不同地域的群集文化雜染,由個人以至群集生態中難以一一釐清的「烏糟物質」和「烏糟情意」,其「野」可牽絆的「道德里程碑」、「心理系統」和「生化物理」,實在可窮一生去研判其所以!


當下香港文化和生活中呈現的「烏糟野」,又應如何理解和消化?循時代以至地緣政治的移動,它又如何充斥在每天生活和社交媒體,激起重重混濁的氣場,影響著行進中身和心?「烏糟」之「野」,彷彿給政論統領,支配著每天呼吸的脈動,究竟從來遊走著的意識體,浮躁得可以矇騙了身體感官,一刻滿以為「看到的」、「聽到的」或所謂「知道的」又是怎麼的一回事?默默中,人間填塞住幾多「烏糟之見」,把「視野」干擾得連視頻也變得不清不楚!
研究「烏糟野」的領域,或許出自一種需要:一種如何重整觀望文化聲度的新陣法,給身體重訪本源的應有空間!
探索內容:
從個人的「烏糟經驗」重塑,追蹤和思考它底成形成象的生活軌跡。
從社會「烏糟個案」,參詳其「野性」之所以,藉藝術行動打開其中內置、卻又少為人涉足的人文領域,尋思觀其相,聽其聲,破其陣的可能!
追蹤一二藝術家、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或小說家等曾經如何回應與「烏糟野」相關的「特殊現象」,如何叩問人間的「烏糟事源」,延伸想像是次選擇研究的「特選個案」。
以觀眾的「個體經歷」,以藝術行動將之對應是次研究的內部,參詳觀演間可延伸互動開拓的「文化事件」。
行動(研究)涵蓋領域:
分四個層次和階段進行研究。每月按以下框架聚焦,邀請觀眾入「陣」,和創作人一起進行「觀」「聲」的旅程:
1.以身體行動刪解及叩問「烏糟個案」的形構,閱讀「社會現象」的內涵;
2.以音樂打開以文字、身體和裝置雕塑的「行動內部」,撞擊面對“烏糟野"的觀、聽慣性;
3.以「關鍵字」出發查訪工廈,揭示對「烏糟世界」內種種實況閱讀過程中可出現的文化謬誤;
4.以參與者的觀點,重組「烏糟事件情境/情感」,探討如何由創作人的世界拉開及延伸觀眾再建築思考的藝術領域。
https://participatorytheatreproject.com/theme_introduction/?theme_id=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