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國南方一種重要地方戲曲劇種,粵劇委實包含著不少豐富精采的藝術特色與傳統。所以在替「十五貫」作佈景設計前,本是一個「門外漢」的我,不得不小心地重新考究粵劇作為一門表演藝術的歷史傳統、發展背景及秉承的表演技巧與風格,配合自己累積的少許西方劇場體驗,作出平衡,試圖從中尋找一條可行的路線:既保留戲曲藝術的特色,亦同時希望解開近年來停滯不前的死結與程式規範。
現在一般看到的「大戲」佈景,多是承接三十年代薜覺先時期流行的影樓式「布」景,隨著西方電影及寫實主義的滲入,不少實景及繁複轉場亦相繼應運而生,加上六十年代革命樣板戲中所採用的幻燈光景,今日粵劇佈景夾雜著不同風格的物料與美術元素,不但缺乏明朗個性,更與戲曲藝術中「從表演中產生」的精神理念相互抵消抗衡,因而在觀賞上產生不少視覺上、美學上及表演風格上的矛盾及不協調。冗長的場景轉換,更破壞了全本戲的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節奏韻律。何況現今香港普遍採用租賃之「程式化」佈景,更難提昇或配合戲文曲譜中的表演精神。
粵劇表演中的做手、關目、台步功架及各種如坐車、騎馬、出入廳戶等摹似方式,均表現著強烈的傳統戲曲表演技巧與特色,演員往往是可以在沒有佈景或其他物質手段描繪劇情環境底下,透過表演、排場及音樂,在戲台上帶出劇中人之活動空間及其特殊性,戲曲所依靠的是演員與樂師本身共同創造的抽象空間,而絕不是像寫實觀念中倚賴實物環境產生之表演。
事實上,現代劇場在電影與電視的嚴重影響底下,過份著重演員表演以外的觀能物質元素,大大減低了觀眾與演員間深具生命力的意象性交流。粵劇亦大致上走上同一道路,在商業與求存的前題下,誤應潮流,捨棄了不少舞台上想象性時空轉換的高度自由空間,代之以媚俗呆板的裝置,違背了戲曲藝術本有的獨特意象性風格。
基於以上粗略的概念基礎,在設計過程中我首先著意針對粵劇表演作為整體劇場經驗的觀念上入手,重新審視其藝術之基本需要,在以表演為中心的原則下設計舞台裝置。結果是:(一)重現傳統的「戲台」來規劃演區,讓觀眾集中觀賞表演;(二)將「棚面」明顯地突出,放在演區右方,強調演員與樂隊的密切表演關係;(三)運用場牌來定點分場,加強劇場中之「疏離效果」,加強「講故事」的「表演」理念;(四)運用統門帘台帳,注入抽象意念,以不同顏色及形式的轉換來劃規時空之轉變,加上精挑的道具或飾物裝置簡潔地示意場景及氣氛的轉移;(五)減低場景轉換的繁複性,突出全台戲之結構及節奏感;(六)運用較中性化的基本椅檯作多樣用途,讓演員賦予其特定性質和意象;(七)加強燈光的設計空間,創造「意念性」環境等等。
總結來說,這次絕對不是求創新的設計。相反地,我著意重新透過傳統本有的優良元素,讓粵劇可再次回到集中表演及排場當中,重整基本功及表演程式,以「戲以人重,不貴物也」的表演藝術理念下作出此次設計的指標。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五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