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不少著名社會學家和文學家曾先後預言未來世界的「當權者」是一群深懂控制和引用電子傳播媒體的「資本謀略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意大利裔戲劇工作者尤金尼歐‧巴爾巴(Eugenio Barba)從挪威跑到丹麥西北岸一個小鎮的豬棚,搭建他一個可深入探究人類文化的夢工場–「奧甸劇場」(Teatret Odin)!

美國記錄片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的《華氏9/11》(Farenheit 911),似乎深明前者預言的箇中道理。目睹今日世界「當權」的早是傳媒的「老伙伴」,以龐大全球化的電子波頻,企圖妄顧眾生的生存權利,以剝削為最終手段,遙控世界資產,遂「以眼還眼」的利用傳播媒體試圖拆開「當權者」的「真面目」,讓人重新思考種種充斥在大氣電波上借廣告吹捧的「核心價值」!他的氣魄建築在影像現實重組的剪接檯上,加上具批判的訪問和旁述,試圖製造出另一個「浪」,去對衡一切以「資本謀略」操控傳媒世界的巨浪,在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以弄權者之「刀」進襲弄權者之「痛」!他的高溫不獨來自三年前在紐約市發生的911慘劇,更承接已故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在1966年曾拍過的《華氏451》(Farenheit 451)的「熱」,提醒我們倘若缺乏自省,我們的理智會一朝像杜氏電影裡被「當權者」毁盡滅絕的「禁書」,成為一群追逐在傳播電波裡為其「捨生服務」的「奴役」!

貧窮,是維繫這「奴役」背後干擾健全滋長、被強權支配下的腫瘤怪胎!

作為曾與波蘭戲劇家Jerzy Grotowski共事戲劇研究的尤金尼歐‧巴爾巴,或許早看穿「電子傳播媒體」的矯情和虛飾,走上另一條堅持踏實和純淨的路,像一個投心工作的傳統鞋匠(請不要將之與Nike製造商連上關係),悉心尋找如何落釘做鞋的功夫。對很多人來說,他與一伙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潛心研究及修練在不同文化底學習的「做鞋功力」,拼棄大氣候底滿以為「實」的「文化裝飾」,回到文化根源上重新認識可藉劇場拓展的「人文疆域」上馳行。他對人類文化的批審,講求追源、耐性、細心、求真和不斷的磨鍊,直至接觸人底深處、教人容易錯失的文化資源,讓它再次開花!(誠然,花的「香味」如何,見仁見智!)

豐盛,是任何族群珍惜自主建構生活及文化的美麗果實!

巴爾巴的「熱」與摩亞的「火」或許是完全不一樣的事,但又似「裡應外合」般,在不同時空,煮燃出點點生命能量,以啟廸今日接近迷失的文化道場,重新思索獨立思考的可貴和重要!

巴爾巴曾在其著作《紙造的獨木舟》(The Paper Canoe)說:「對衡(Oppositions)的原則,是能量的本源,它連接著簡化(Simplification)的定律。簡化…意味著略過其中一些分子(elements),好給其他分子一個紓緩的空間,最後令到這『其他分子』變成必然的本來部份。」[i]

我也不敢說我完全明白巴氏文中的意思,它卻彷彿給我引申至另一層面的思考:我們不可以假設「當權者」一日走了,其曾經背負過的一切便不會存在。反之在對衡他底操控的文化背後,其植根於四周本來存在的文化價值的形骸和筋脈,或許本就包藏在我們的骨頭裡面,在排斥過程中,給我們機會驗證及對照著任何行動身上「每一把火」的「質素」、「亮度」和「來源」之所以!

無巧不成話,《華氏9/11》與尤金尼歐‧巴爾巴將於十月及十一月先後登陸香江,不知其「熱」量可感動一二有心人,藉以重新思考回歸後接近步入危險邊緣、正陷於「沒落旅途中」的「香港生態和文化」!

劇場工作者在面對「當權者」的「虛火上升」的日子裡,或許是機會重整戲劇藝術在社會文化上可建構的互動課題,不要等待像《華氏451》裡「燒書的消防員」出動,當思想淪為「毒品」之時,才焦急去建構我們的「傷痕文化」!

瘋子日記101004

 


[i] Eugenio Barba, ‘The Paper Canoe: A Guide to Theatre Anthropology’, trans. by Richard Fowler, Rouledge, 1955, p.2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