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尼歐.巴爾巴(Eugenio Barba)的夢從未老,只是我們今日的「城市夢」太不像話!

巴爾巴從來不在這裡……但又教我們透過他的夢重新發現承襲著的周遭文化如何被輕薄!隨時間變遷,只怕人逐漸很快會失卻了與自然精神對話的力量!巴爾巴的劇場,又豈只是一個「說故事」的地方,它是一塊似身處迷宮裡試探自然能量長存的「活靈空間」(living space),擁有著多元的「蛻變個性」(metamorphosis),借演員的「超感官能量」,引領我們重新接合遺失了的生命韌力,仔細地從每天每時每刻的生活細密中尋訪本源底美麗的精神,接觸其中可能認知的奧秘。

難怪在主流戲劇圈,巴爾巴從來不被受重視!當排戲和演出一切變成恆常的運作,一切都被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季度性劇目展演,或是填滿各大小表演場地的文娛活動,巴爾巴對人類文化傳承的深誠和叩問,又豈有可「方便經營」的「商業空間」!荒誕的是:主流戲劇圈又老愛在巴爾巴和他的同僚身上偷取可建構或可拍賣的「資」源,以人家積累經年的發現,論證自身的「偉大」

我們都不能逃避巴爾巴訪尋過的「文化真相」!

或許,只因我們多喜愛躲藏在戲劇的美麗論述背後,遺棄它底對生命批審的嚴謹!文化覺醒所需的是龐大探索的意志和學習細嚼慢嚥生活體驗的耐力。就像哥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談及的「貧窮劇場」(Poor Theatre),它不是一種「理論」,更不是一種「技巧」,或是一種「如何」去製造劇場的「方法」,它的存在本身就潛藏著沉厚內蘊和對人生扣問的驚人魄力!

今日進入劇場的多是消費者,只等待其購票的「應得回報」,從沒有甚麽勾挖文化的心性,與眼前的「生靈」接軌!今日香港的演員,只怕沒有「多餘的心智」去存放「多餘吃力兼不討好的能量」,又或是在急著要填滿記事簿的演出日程,只怕沒「閒情逸致」去學習檢拾「遺失文化」的「雅興」!一切在講求「觀眾效應」和「資源效應」的世界裡,巴爾巴的聲音根本就「不應存在」!

難道這次巴爾巴被邀請到港,像年前的彼得.布祿克(Peter Brook)般,只是另一次在平均主義的節目分佈表上點綴虛榮的「精神食糧」?難道我們又輕易放手,讓之成為另一次「小圈子」的「戲劇活動」,不敢彰顯人家縱橫交織的文化宏圖?還是,今日其他不同文化範疇的「專家們」都高傲不凡,小願「委身探頭」欣賞「人家脊樑」下的精彩?

當身體的想像從沒試圖超越被安排那「既定座位」的衝動、當政府繼續不正面談文化躲避在無傷大雅的文娛康樂背後、當戲劇工作者強調其藝術家的超然「專業」論述、當觀眾不敢跨越半步「追求認同」的雷池……

還有誰真有勇氣面對「巴爾巴的真相」!

瘋子日記121004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