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朋友在苦悶的時候,每將順手拈來的東西,開始將之幻想「作法」,自娛一番。從來沒有擔心「它」是否「合適」,只要心之所至,一切情理便順應「行動」和「想像」而衍生,世界總是「靈通」和「自由」……
長大後,不知怎地都忘卻了那「通靈」和「創造遊戲」的引力和樂趣!
今日香港,在經商與科管齊飛下成長的兒童(請不要假設著阿富汗的兒童完全沒有這份「福氣」),有著豐裕的物資環境,「按鈕」和「即時回贈」成為時尚 和「理所當然」的「通靈規則」,卻沒多想按鈕的背後,誰在操縱著一切畫面的呈現,重覆地餵養著一種預知的慾望。聯想?它恐怕早變成了程式背後的圈套,引領 著下一回「重覆」的慾望!「作法」、「行動」和「想像」,早墮入無名谷底,找不著可倚傍的出路!
要尋找媒體的秘密,或許要先重拾一種兒時莫明的創造力和好奇,觀世界之神奇,無懼嘗試和創奇的失敗,只知其中潛藏著發現的樂趣。甚麽「系統化」的媒體應用技倆,只是假借著今日人家的發現,或是一切只為謀求方便的「缺陷」,定下「法則」,深化思考的「障礙」。
當今日以行政管理哲學主導著社會去向,一切學習早跌入「方便歸類」和「方便監察」的大前題下,來確認「目標」。分析、擬訂、修正、引用、統計、評估 等「技巧」,人的行為分層墮入各種「類化」、「量化」和「質化」的標籤程式,忘卻了本有自主、自處、冀盼、領畧和發現的本能,唯倚靠著假設「大眾認可」的 「頭頂光環」,將一概知識納入「程式機制」,方便管治!(基本法第廿三條也是此種機制下的「特產」!)
結果:人對周遭事物的欣賞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經歷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慢性閹割!(今日的「太監」,卻沒有鄭和般英勇!)
當發現甚麽「不明白」,有否先反思自身「不明白」的原因?或是早假設著「人家沒有迎合受眾口味」的「不是」?因應我們有太多「不明白」,造就了許許 多多的、消解疑難雜症的「大夫」和「企業」。當前者繼續「不明白」,後者不斷肯定「不明白」是沒有問題的,以繼續擴大其「業務」的發展和存在的原因。
我們的社會,充份具備著以上兩者的對衡關係,保持其「繁榮安定」!先決條件是:兩者不斷隱瞞著對方的「愚昧」,假設著對方的「正確需要」,堅信「唯命是從」是絕對可信賴的「商機」!更令人遺憾的是:今日的教育機構,正深化肯定著這份「商機」的構成方法和應有個性!
孩子初時總愛問:「為甚麽?」當他愛說「不明白」的時候,可能已墮入了一個「等待飼餵」的警號!前者積極進取,後者每消極退縮。
原來早在以選擇題作答的年代開始,世界漸漸以簡易程式取代了大自然的莫測萬變。一籮籮的技巧書目,根據著人為的市場需求,教你我如何掌握一二法門,方便日後在同一機制下「投產」。學「問」不再,只留下是乾澀的學「術」,符合經濟效益而特定設計的「靈丹妙方」……
難怪不少人對電影「坎大哈」談及的「他文化」不感興趣!各帶著自以為是的文化面紗,偷窺地笑駡世界的「荒誕」?直至一天,當矛頭指向自己(或身邊的愛人)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學識的資源,每在人、物、大自然和其一切牽引著的聯繫,應運而生。學習者的志趣、慾望、視野領域和生活體驗等配套出來的文化素質,反映著他求尋知識的態度和選向定位。秘密?早存放在千萬細胞的運算機能中,靜待與世界對話的勇氣,建構學問……
媒體,是你與世界搭上的渡橋,豐富觀景的角度!
媒體,總孕育於思潮形成的前面,激化生命觀照的種種……
何應豐二OO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深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