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初到一位朋友家,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名字叫衍仁。
(總覺得:今日這般年頭,家居互訪的機緣特別可貴。人,也因而踏實一點。)
談了一整個下午,感覺良好。他,正是那日「反高鐵」苦行的成員之一。才知,他是我在 YouTube 中算是早曾「碰上過」的「八十後」青年!是次「相認」,感觸良多……
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那一次「苦行」,是香港少有深具文化和社會意義的「藝行」,比起劇場內製作的「虛擬事件」,來得更貼身,更具反思的價值。對我這一個「五十後」的人來說,要重新學上的事,仍然多著呢!
別後不到十二小時,收到衍仁的電郵,分享他剛完成給飲江的《人皆有上帝》[i]譜 上曲的錄音。沉厚而富質感的聲調,與他的年紀似不大相襯(這是無可救藥的「樣板見解」),卻教我剎時想起英國歌手David Sylvian富有自省意味的唱腔。如斯感覺,在這片土地,實在是久違了的聲音。它,讓我沿着詩路,重新穿梭文字裡外,摸索箇中可能的感情和思想去向; 它,教我逗趣重拾書寫的興致:借詩人路徑,自由聯想,連結腦海浮動的一二,回應歌謠中晃動著的白色,給此間虛弱神志,泛起片片想像的漣漪……
人,可真皆有「上帝」?你的、他的和我的想像,理應不一樣罷!
(人?畢竟是一個「泛義」的字,似模糊得早面目全非……)
於我,本質早是大自然物理的部份,只看有否聆聽其中蘊涵的聲音。奈何在人類社會制度化下,不少人因此而磨平了本有的自然觸覺,或是因權慾而妄自尊大罷了。
或許,諷刺的是:書寫間,「人」頓似是掌控文字的「上帝」,按借貸得來的剎那文明(盲),判斷著詩人的惘然!
詩文如是寫:「翳我獨無」!(?)
我,獨無!?是真是假?是虛是實?何以「閉翳」?
翳,是聲?還是義?兩者皆具隱蔽之色,澤「我」於「獨」?或是感慨於「無」?
當標點符碼被隱形的時候,箇中「留白」,給你我詮釋的無盡空間,或是詩人的策略,引領觀者重重想像,按當下情感和理念,滑翔於虛空之間……
此刻的「我」(他),或許和那間的「他」(我),拉張著不一樣的「苦行」,體味著迴異的孤獨。究在獨奏獨立獨自獨特獨佔獨據獨裁獨到獨一獨有等等可能錯置之間,假設著(或思量著)怎樣的「獨無」?
在生活中苦行每一步間的雜念當中,詩人留下的文字,何以給譜上如此音符?
字,本無聲;其音,似虛似幻,卻又深刻而實在,都隱伏於觀照的背後,按當下情思而暗結形骸。詞,其組合在字的後頭,氣場不一,卻又拼湊出多重色調, 圖繪著指涉的人生碎步。句,意味著一種行動的慾望,儘管是完整的或未完成的句式,每揉合著再難以全然隱蔽的念頭,借身體當中三十二億細胞每刻起動著的三十 二億個念頭,推動著人類文明裡的矛矛盾盾。此念與彼念之間又有著幾多留白,給你我安放生活的虛實,輾轉反側,冀鎖住一二音符,試圖按自身的有限想像,解讀 人家(或純粹是自己)某時某刻雕塑出的念頭片語!
上帝(怎)說?
當大自然被涵蓋為「帝」的「仿人像」思理底下,所「說」的當是「咎由自取」罷!
在「嚟」在「嘅」的咿唔之間,又理應如何去看「你」、「自己」和「人」的「行動」?其中「痛」「苦」又是怎辨?
可「說」的,又豈還用「曲」之「譜」之?
曲,意味委婉不直,其音多是「拐彎」的隱情。故「吐字」、「吐詞」(或「擇詞」/「潤詞」)、「串句」以至「接句」或「刪句」的方位,頓裸露著唱曲者「詮釋」字行句式裡觀照生命的態度和情感,寄生於原作者詩文本質的物理國度,尋找自新的音符。
曲,聊是一個像「養蠶」的容器,看作者的量度,借文字口徑,抒發「奇情」於中,按「章」程圖跨那似模糊而又真實得可以的「彼岸」光景。
「黑膠旋轉」之物,其音源自何方?這個年頭和那個年頭,「旋轉」著不一的意向!
何以獨選上一曲“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 see”?
由聖歌引伸至幾近黑人怨曲的絕唱旅程中,此間借鑑的,又是怎樣情懷?
我想:曾特首眼下的「上帝」或「耶穌」,其「視界」如之何?
又或是:對著曾先生唱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 see的情境,其情何堪?
委實,子非魚!究竟可如何說之、曲之、唱之?
假如 “Mathew”尤在,與之作「十八區苦行」,又或是潛入維港水域,與魚來回尖沙咀中環兩岸十八回,共舞於「暗啞」與「微小」之「川」,誰真箇聽到你的「 懊惱」?在「翳我」或「我獨」間迂迴著的人世間,究是聽到、看到、嘗到、痛到「未嘗」或「居然」的(不)好?說實話,你怎才真「願意」?
是他說的,還是你唱的?
「深潛海底」?(哪一個海底?)
「躍出水面」!(哪一邊水面?)
這痛苦,這行動,可應如何體味?
吊詭的是:不知是誰在給「懲罰」和「眷顧」拉拉扯扯,依然混淆著此間視聽,教你我不成人樣!
唯獨你「願意是魚」,在魚已非魚的日子裡,其願何奇虛妄?
人,究「皆有」什麼?可真有什麼?唯唱作中,再覓尋可願之景,故「曲」可頓時變成「行動」,惟莫問「上帝」於「無」!
「八十」前後,苦行如一,只是氣魄因時勢而迴異!「承先」不是必然,「啟後」卻是一種社會義務和責任。要學上的,連「上帝」也要反思其中,何先何後之有?更豈人皆有之?問上帝亦何如?如來如去,可有/只有(不太)用心的人……
佛陀眼中的「孤獨園」,畢竟住著「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
眾生生活,都是在坐、臥、站、立、行、止、住之間,體味般若罷了!
瘋子日記151210
[i] 《人皆有上帝》 飲江
人皆有上帝
翳我獨無
上帝說
係你自己攞嚟口既
人皆攞嚟口既
係有
翳獨我攞嚟口既
係無
這痛苦
這痛苦
沒有誰知道
這痛苦
Nobody knows
but
耶穌
耶穌說
係你自己攞嚟口既
連同唔係你自己攞嚟口既
我都知道
我都願意知道
黑膠旋轉瑪麗安安德森唱
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 See
Nobody knows
my Sorrow
耶穌降臨
對她如是說
而我居然聽到
Mathew說
你又冇種棉花
你又唔係黑奴
其實 你聽不到
子非魚我說我想說
但我聽到 喂 魚說
這未嘗不好
聖安東尼對魚佈道
人與魚與Mathew皆聽得到
翳我獨聽不到
這痛苦
深潛海底
躍出水面
這痛苦
沒有誰知道
但 我聽到 喂
魚說 這未嘗不好
我聽到
魚對魚說
這人世
有懲罰
有眷顧
有知道不知道
甜蜜悲哀有奧秘
有懊惱
你聽子在川上曰
我願意是魚
我願意是魚呀
如果 你是
如果
微小
暗啞
你是
那個
未嘗不好
Leave a Reply